第28版:公告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16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6日 第 28 版)

  543 彭 卫

  544 董文英

  545 董占花

  546 韩 峰

  547 程 敏

  548 富 丽

  549 雷明春

  550 蔡小彬

  551 裴树清

  552 廖 红

  553 潘 越

  554 霍书叶

  (上接第二十七版)

  543 彭 卫

  彭卫,男,汉族,1976年3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奉贤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三级主办。

  彭卫退役不褪色,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优良品质,十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家人,关爱亲属成长,向需要帮助的老人施以援手,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动人赞歌。

  彭卫的父母家住湖北,年事已高,父亲患有心脏病,母亲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彭卫曾多次提议把老人接到身边照顾,但父母早已习惯家乡生活,不愿前往。见无法改变父母的念头,彭卫只好对父母家中的设施进行了改造,在卫生间和洗浴间安装扶手和报警铃,每天定时与他们视频通话。在父母不便时,他便找当地的朋友帮助配药;小长假,彭卫总会第一时间回家陪伴父母。彭卫一家与岳父母同住,岳母患有痛风,犯病时疼痛无比,只能卧床休养。他每天都早起给岳母洗脸梳头、准备早餐、洗衣打扫卫生;下班回家后,帮岳母泡脚、按摩;周末还会推着岳母到外面透气散心。

  2018年,彭卫的哥哥突发心梗去世,彭卫主动担负起侄女的学费和生活费,直至其完成大学学业。彭卫的姐姐因车祸致残后,彭卫将正值青春期的外甥接到身边,用自己当兵的经历言传身教。外甥从职高一步步完成本科学业,如今已是武汉纺织大学的在读研究生。

  彭卫牵头创办老“彭”友工作室,聚焦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积极推行适老服务,从柜台上放置的一副老花镜,到一站式的帮办服务,给老年人以温暖。工作室成立以来,彭卫已为近百名老人提供涉税服务,解决问题百余件,为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彭卫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其家庭被评为上海市“海上最美家庭”。

  544 董文英

  董文英,女,汉族,1968年9月生,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城关镇西关街社区协管员、村警。

  父亲早逝、母亲患病、哥哥精神失常、丈夫失明,面对接踵而至的生活磨难,董文英没有怨天尤人,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孝老、养兄、护夫的重任。

  1986年,董文英的父亲刚退休,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全家失去了生计来源。成绩优异的董文英主动放弃学业,和姐姐到湟源县城学习理发谋生。除了做工挣钱,董文英还要照顾久病的母亲。失去视力的母亲因膀胱炎的折磨,每隔20多分钟就要如厕一次,这让守候在旁的董文英几乎整夜无眠。

  因为一场意外,原本教学优秀、深得学生喜爱的二哥罹患精神分裂症。董文英把二哥接回家,承担起照顾二哥的责任,一干就是26年。为了帮助二哥康复,董文英到处求医问药。然而事与愿违,二哥的病情非但没有缓解,还发展到瘫痪在床的地步。面对因病痛折磨而脾气古怪的二哥,董文英悉心照料,每天按时为他洗脸、刷牙、喂饭,定时翻身、擦洗、剃头。卧床10多年,二哥从未得过褥疮,董文英付出的艰辛难以言表。

  经介绍与董文英相亲的人,得知她家的情况后都退缩了。2009年,时年41岁的董文英与米庭生相识。“我带着两个病人,很多人都被吓退了,只有他体谅我。”董文英说。婚后,两人甜蜜恩爱,两年后,可爱聪慧的女儿降生了。看着善良的丈夫和可爱的女儿,董文英觉得生活开始丰富多彩起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董文英的丈夫查出患上了脑瘤。在花去16万元治疗费后,丈夫的命保住了,双眼却失明了,还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糖尿病。但善良的董文英不离不弃,生活上全心照顾,思想上耐心开导,让丈夫重新树立了信心。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走访,了解到董文英家的困难,把她招进社区做协管员和村警,每月有了固定收入。谈起未来,董文英很乐观,她希望丈夫的身体好起来,自己多挣一点钱,早日还完债务,让生活越来越好。

  董文英入选“青海好人”。

  545 董占花

  董占花,女,汉族,1960年4月生,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大仓盖镇羊房堡村村民。

  董占花10多年悉心照料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的儿子,把年老体弱失去自理能力的公公接到家里细心照顾,不离不弃陪在因脑梗瘫痪的丈夫身边。她用柔弱的肩膀为整个家庭撑起一片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2007年9月,董占花20岁的小儿子遭遇严重车祸成了植物人。儿子住院期间,董占花每天陪他说话,给他按摩。怕儿子起褥疮,她经常给儿子擦洗身子,儿子插着胃管,董占花就用注射器给他喂水、喂流食。儿子出院回家后,董占花一天要给儿子喂4顿饭、3次水,隔2小时翻身一次,换洗八九块尿垫,早晚各擦洗一次身子,隔几个小时按摩一次……儿子体重180斤,每做一次翻身或者换一次被褥,董占花都累得够呛。本就有高血压的她累倒了,但她却说:“孩子需要我,我不能倒下!”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儿子左手能动了,眼睛也睁开了。

  2010年,董占花婆婆去世,她又承担起照顾年迈公公的重担。公公腿脚不便,大多数时间卧床。董占花每天给老人端水端饭,搀扶老人大小便,事无巨细精心照料。街坊四邻都说她公公有福气,摊上这么个好儿媳。董占花却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将心比心,孝敬老人是应该的。”

  为了给儿子治病,董占花和丈夫省吃俭用,眼看就要还清外债了,但灾难又一次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2017年1月,董占花的丈夫因糖尿病并发症引发重度脑梗。回想当时,董占花感觉心在滴血。大年二十九,丈夫病情突然恶化,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经过治疗,虽然熬过了危险期,有了意识,但身子左侧偏瘫,也成了一个长期卧床的病人。从此,董占花一边照顾小儿子,一边伺候丈夫,一天从早忙到晚,没有歇息的时候。但董占花却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度过了常人难以度过的岁月,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董占花荣获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46 韩 峰

  韩峰,男,汉族,1986年3月生,中共党员,海军某部军士。

  韩峰以小我诠释大爱,引领起孝老爱亲的道德风尚。在军营,他医者仁心,是官兵健康的“守护者”;在家乡,他亲仁善邻、守望相助,是乡亲们眼里的“贴心人”;在驻地,他助人为乐、扶老携幼,是人人拍手称赞的“好战士”。

  2008年,韩峰请假到驻地办事,途中偶遇一位因病倒地昏迷且无钱就医的老人,他背起老人直奔医院,用身上所有的钱垫付医药费,把老人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此后,他还经常看望照顾老人,多次带他就医治病。2010年,在协调老人入住敬老院时,又与123位孤寡老人结下缘分,陪他们聊天、看病,为老人理发、过生日成了他业余时间的“必修课”,韩峰的手机号成为敬老院的“兵儿子服务热线”。2012年、2022年,敬老院先后将两封由123名和153名老人联名的感谢信送到韩峰所在部队。

  在韩峰的爱心带动下,所在单位成立“雷锋小分队”,走进社区开展健康义诊、义务劳动,帮助军属解决家电维修、小孩接送等现实难题。他受聘为驻地博世学校校外辅导员,为学生们宣讲国防知识。他拿出积蓄长期资助当地困难小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作为一名卫勤战士,韩峰始终坚持为一线服务、为战斗力服务。他认真研学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先后考取临床检验、卫生检验技师资格证和战场救护高级技师资格证,还取得了按摩师、护理资格证等,熟练掌握特诊、按摩、针灸、理疗等卫勤技术,成为官兵信任、远近闻名的康复专家。他还先后帮带培养出10余名康复理疗骨干,服务官兵500余人次。

  547 程 敏

  程敏,女,汉族,1984年9月生,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程敏是家中唯一的顶梁柱,无怨无悔照顾患有白血病的小叔子、瘫痪在床的奶奶,悉心陪护病重的丈夫,精心照料公婆,含辛茹苦抚养孩子。她用最无私的真情,照亮残障儿童的成长之路,细心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2007年,程敏男友陈亚东的弟弟突患白血病,为此家中欠下20多万元债务,此时亲人劝她离开男友,男友也不想拖累她,主动提出分手。面对残酷的现实,善良朴实的程敏选择为爱坚守,与男友结婚。作为刚过门的新媳妇,面对家中病重的小叔子、瘫痪在床年近八旬的奶奶,她主动担起家庭重任。每天精心照料奶奶,端茶喂饭、日常陪护,直到奶奶去世。为给小叔子治病,她毅然卖掉婚房,四处筹钱给小叔子做骨髓移植。由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配型,小叔子因医治无效离开人世,临终前小叔子一直亲切地叫程敏姐姐。

  2010年10月,程敏的丈夫被确诊为结肠恶性肿瘤,此时家里已是债台高筑。在经历一次大手术和6次化疗后,丈夫得以康复。2021年,丈夫又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面对昂贵的治疗费用,濒临绝望的丈夫想要放弃治疗,可她毅然坚持,劝说丈夫配合治疗。丈夫一年时间里住院24次,她日夜陪护左右精心照料。2022年6月,程敏的丈夫病逝,留下一双不满5岁的儿女和年近七旬的公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她忍住悲痛,扛起生活重担,用孝心抚慰公婆内心的创伤。婆婆住院,她在病床前日夜守护、悉心照料。公公意外摔倒导致颅内出血住院,她精心护理,直到公公康复出院。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程敏扎根特教10年,关心呵护每一位残障儿童,手把手教他们发音、穿衣、上厕所、系鞋带、扣扣子等基本生活技能,教授知识和才艺,开展心理疏导,是16名特殊孩子心中的“好妈妈”。在她的指导下,听障儿童创作的绘画作品入选2022年全国残疾青少年冬奥、冬残奥主题绘画作品展。2023年,程敏的特教课走出特教学校,通过送教下乡方式,为80多名重度残疾儿童送去温暖和希望。

  程敏荣登“中国好人榜”。

  548 富 丽

  富丽,女,汉族,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桃东街道同仁社区居民。

  30多年来,富丽照顾5位老人,陪伴脑梗丈夫,抚育儿子成人,她勤俭持家、无微不至,用爱与坚守凝聚着整个家庭;她热心助人、热爱公益,用真情服务需要帮助的人。

  1993年,富丽和丈夫结婚后,住在桃山区同仁社区。小区里同住着富丽的父母、公婆和丈夫的奶奶。2015年,富丽的婆婆得了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换洗擦身、康复治疗,富丽一直陪护左右。婆婆一病7年,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了7年。婆婆去世后,她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和婆婆头靠着头的照片,每每想起婆婆,她都会拿出来翻看。富丽的父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需要母亲不离左右地照顾,富丽时常帮着买菜打扫,陪父亲聊天,替母亲分担家务。丈夫的奶奶独居多年,一日三餐、大小事情也都需要富丽张罗。

  2018年,富丽的丈夫突发脑梗,虽治疗及时,但留下了后遗症,她在照顾5位老人的同时,还要照顾丈夫的日常起居。因为要照顾家人,富丽一直没有固定工作,只能靠打零工贴补家用。她自己省吃俭用,但特别舍得为老人花钱。每逢过年过节,还会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些钱孝敬几位老人。

  在照顾好家里几位亲人的同时,富丽还热心公益。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富丽参加了给福利院老人包饺子的志愿服务活动。临走的时候,一位老奶奶紧拉着她的手不舍得让她走。富丽感受到奉献爱的快乐,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8年来,她帮助有需要的老人运煤、修房屋防水,还积极倡导文明交通。她担任“倡导文明交通分队”队长,成立了“交通护学岗”,守护孩子们平安过马路。

  富丽荣获黑龙江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49 雷明春

  雷明春,男,畲族,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退休职工。

  雷明春长年照顾年迈多病、毫无血缘关系的特困户蓝宝花母子。蓝宝花去世后,雷明春照顾蓝宝花因病致聋哑的儿子雷延德至今,孝心大爱令人敬佩,诠释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1987年,松阳县灯塔村,退伍回乡的雷明春迎娶同村姑娘雷文凤,新娘家提出了一个条件,婚后要照顾一对非亲非故的母子,其中母亲年迈多病,儿子聋哑。原来,雷文凤的爷爷雷陈高在上世纪50年代目睹邻居蓝宝花母子的不幸,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一帮就是30多年。雷陈高希望孙女、孙女婿能够继续照顾他们。

  雷明春无条件地答应了,不顾父母的反对,搬去与蓝宝花母子同住,他向爷爷承诺,一定会照顾好他们。1993年,蓝宝花过世后,蓝宝花之子雷延德对雷明春的依赖更深,雷明春也对雷延德更加挂念。白天,雷明春在大东坝镇林业站上班,傍晚一下班就急着往家赶,因为雷延德每天都坐在家门口等他。

  2010年,65岁的雷延德上山割草被毒蛇咬伤,神志模糊、生命垂危。雷明春紧急将他送往医院救治。在住院的半个多月里,雷明春夫妻日夜轮流守护雷延德,最后雷延德安然度过了危险。现在,雷延德身体依然硬朗。

  每逢节假日,雷明春在宁波工作的儿子雷煜阳总是拖家带口回来,并主动照看雷延德。

  日子匆匆而过,两家人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雷明春荣获浙江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50 蔡小彬

  蔡小彬,女,汉族,1988年9月生,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国防村村民。

  在儿时,蔡小彬的亲人相继离开,她与奶奶相依为命。结婚时,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带着奶奶出嫁”。30多年来,蔡小彬用爱诠释人间真情,奏响了一曲“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动人赞歌,她与奶奶的祖孙情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蔡小彬9岁时,爷爷和父亲相继去世,母亲不堪生活重压而改嫁,奶奶靠务农养活自己和她,供她上学。奶奶的慈爱与坚强,不仅抚平了蔡小彬幼年双亲缺失的遗憾,也让蔡小彬养成了自强自立的性格。当大多数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时候,蔡小彬已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17岁就在附近的镇上打工,靠双手养活自己。

  后来,因不放心年近八旬的奶奶独居,蔡小彬回村守在老人身边。到了适婚年龄,她对夫家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提出要“带着奶奶”。婚后,两个女儿相继出生,蔡小彬既要照顾女儿,又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家中十分拮据,只能靠丈夫外出打工赚钱。老人年事渐高,腿脚不便,近年来越发不记事,几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蔡小彬贴身照顾奶奶,毫无怨言。为了方便奶奶看病就医和两个女儿读书,蔡小彬从乡下搬到镇上租房住,一间1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便是四代人的栖身之地。蔡小彬的家在哪里,奶奶就在哪里。家虽贫寒,一家老小却其乐融融。

  日复一日,蔡小彬对奶奶的呵护和照顾从未减少,孝心也深深地感染着女儿们。两个女儿从小就目睹妈妈是怎样照顾太奶奶的,她们也学会了很多照顾太奶奶的“技能”,与妈妈一起给太奶奶擦身、洗澡、梳头;太奶奶拉脏了裤子,两个孩子不嫌脏,拿起就去洗;吃饭时,会先想到喊老人,把碗端到老人手上;出门时,两姐妹一左一右搀扶着太奶奶;闲暇时,会给太奶奶表演节目、讲故事……太奶奶总会被逗得咯咯笑。每当看见这样的画面,蔡小彬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暖流。蔡小彬以朴实无华的行为、真挚的感情,诠释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蔡小彬荣登“中国好人榜”。

  551 裴树清

  裴树清,男,汉族,1961年7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人民药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裴树清不但将“孝”作为立家之本,更将其作为一种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他在家躬行孝,在单位弘扬孝,在社会播撒孝,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孝行故事。

  裴树清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农村家庭,自小目睹父亲再难也要照应叔伯兄弟,母亲再累也要侍奉患病的爷爷,这在裴树清心里便埋下了尊亲敬老、德善为先的种子。作为长子,他早早扛起照顾老人、看护弟妹的重任,小小年纪就包揽挑水做饭、家务农活,抢着给老人清理便溺、擦洗身体。参军入伍后,一个月5块钱的津贴,他一分也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靠着节衣缩食,一人担负起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的学费。在事业有了起色后,裴树清第一时间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帮助弟妹解决住房、看病、子女上学等各种问题。

  “咱们公司就是个大家庭,你的父母也是我的父母。”这是裴树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公司员工刘晓萌当初应聘几近失败,但得知她坚持照顾植物人母亲的经历后,裴树清随即决定聘用她,并帮她租了电梯房,派人派车送她带母亲看病。门卫黄师傅因父亲病危住院,焦急请假,裴树清立即陪同他一起赶往医院看望老人。临走时,他还把司机和车辆留下服务,将银行卡交给黄师傅,以备应急。裴树清将孝敬父母、回报养育之恩列入公司管理制度和集体道德行为准则,凡是来公司满一年的员工,公司每个月会往其父母银行卡上存200元“孝心工资”,父母和孩子生日时再各存200元。这一坚持了10多年的制度,让整个企业充盈孝老爱亲之风。

  裴树清不但在家庭践行孝、在单位倡树孝,更是推己及人,将孝悌之道延伸到全社会。2011年,裴树清在老家创办奶牛养殖场,让村里的长辈们每天都可以免费领到新鲜牛奶。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消防救援站班长冯振在抗洪抢险中壮烈牺牲,得知这一消息后,裴树清立即赶往烈士老家,慰问烈士父母,代烈士尽孝。裴树清还先后匿名资助36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从身边到社会,裴树清身体力行,为孝悌之道做出了生动的注解。

  裴树清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552 廖 红

  廖红,男,汉族,1989年4月生,湖南省湘潭市月山镇白龙村村民。

  廖红身高不足80厘米,母亲、大姐和他三人都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病”,轻微的损伤就可能引起骨折。父亲意外去世后,他坚强面对生活,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不便,用瘦小的身体撑起整个家。

  廖红住在湘潭市月山镇白龙村,去镇上两公里的路程,他需要拄着两根铁棍,挪两三个小时。他的母亲和大姐因为病情更严重,连拐都没法拄,只能坐在板凳上,用双手左右扯动凳子往前挪。2013年,父亲意外去世,家里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廖红的二姐虽然没有患病,但独自拉扯一个儿子,生活也很困难,经济上无法帮扶家里。作为家中唯一的成年男性,廖红在料理完父亲丧事后,前往长沙打工,先后干过擦鞋、开电动三轮车帮人送货、卖烤红薯、修图、兼职客服等工作,靠着辛苦付出、省吃俭用,5块、10块地攒,廖红每个月都会挤出一些钱寄回家。

  2020年,廖红的母亲摔了一跤,身体更差了。廖红决定将母亲、大姐、二姐和二姐的儿子,全部接到长沙照顾。从此,他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出摊,晚上回到家还要照顾家人。他赚到的钱除了用于家庭开支,还要帮助二姐支付儿子上学的费用。2022年,廖红决定回老家创业,他承包了村里20亩地种植蔬菜,积极参加种植技术培训班,慢慢地掌握了种植技术,蔬菜长势喜人。由于没经验,蔬菜上市时遇到销售难题,但在当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廖红的蔬菜销售一空。

  因为得到过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廖红心怀感恩,总想回报社会,他在长沙时便经常参加公益组织的义工活动。回到家乡后,在月山镇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他成立了“廖红工作室”,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廖红和大姐教其他残疾人制作假发、鱼钩网上销售。廖红说:“自己挣到钱,还要帮别的残疾朋友挣到钱,我们都要自信地活着。”每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廖红都会力所能及地给予支持,并鼓励他们乐观地面对生活。

  廖红荣获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53 潘 越

  潘越,女,汉族,1999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沈阳农业大学学生。

  父亲早逝、母亲患病、家庭贫困……潘越的成长充满艰辛,但她用柔肩担起重任,与母亲相依相伴。她用知识改变命运,以奋斗书写青春,用行动书写感恩。

  潘越父亲在她三岁时去世,母亲为三级智力残疾。潘越在很小的时候就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上小学时的潘越,每天除了上学,其余时间都用来照顾母亲,买菜、做饭、做家务,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做饭,晚上做完家务和功课,接近午夜才能睡觉。低保金是母女俩的主要收入,她在课余时间制作手工艺品,变卖后给妈妈买了新衣服和水果,而她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她知道,只要妈妈能在身边,她在这世上就有一个温暖的家。因此,她无论做什么都不觉得苦。

  潘越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逆流而上。她家的灯,总是整栋楼最早亮起、最晚熄灭的。除了做家务外,这盏灯下都是潘越用功学习的身影。2015年,潘越考取了辽宁省重点高中,为了省钱,潘越午餐只吃馒头咸菜,喝食堂免费的汤。为了照顾妈妈,她选择走读,每天从学校到家需要换乘两趟公交车,她只乘坐一趟车,然后步行回家。她充分利用每天上学放学的时间背单词、背公式,靠着毅力和拼搏,2018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沈阳农业大学,并在2022年成功考取了该校土壤学专业博士生。

  潘越所在社区一直关注着她,联系企业对她进行帮扶。多年来,潘越始终心怀感恩,积极回报社会,每次社区组织志愿者活动,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我虽然过早地失去了父爱,但是我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我感到非常幸运并充满感激之情,所以我只有更加努力才能回报所有帮助过我和母亲的好心人,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潘越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用豁达点亮了“人生之光”。

  潘越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554 霍书叶

  霍书叶,女,汉族,1976年8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丰台区看丹街道育仁里社区党委委员。

  霍书叶悉心照顾病重的公婆、年幼的孩子,怀着一颗仁孝之心、关爱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

  霍书叶与丈夫于2000年结婚,婚后丈夫在青藏高原某部队服役,她便独自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担。公公患有严重心衰扩张型心肌病、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先后多次住院治疗并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一次次接到病危通知书的霍书叶心急如焚,但对长期在外的丈夫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她家里医院两头跑,一边照顾上学的孩子,一边照顾住院的公公。公公心脏移植手术后供体排异,击垮了免疫系统,只能靠静脉输送营养液和少许流食维持,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现象。霍书叶每天清洗公公的衣物,为公公擦身、喂饭,她早已把公公当成了自己的父亲。

  公公身体恢复后,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和外债,心理负担很重,总觉得自己拖累了家里,经常闷闷不乐。霍书叶就想方设法哄公公开心,钻研营养食谱,呵护老人身心健康,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2022年公公去世后,霍书叶悉心照顾婆婆起居生活。

  结婚24年来,霍书叶与丈夫相濡以沫,孝敬父母、爱护子女,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用心用情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霍书叶的儿子受爷爷和父亲从军的影响,于2023年秋季入伍,把参军报国作为人生最坚定的选择。霍书叶说:“家是避风港,现在日子虽然有点艰难,但我的劳动与付出得到了回报。我坚信,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值得珍惜的。孝老爱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为人子女起码的道德与良知。”

  霍书叶荣获原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优秀军人妻子”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