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在彰显虚拟、沉浸、交互等技术优势的同时,日益凸显其文化基因与生命体验相激发、宏大叙事与个体表达相贯通、生活温度与审美追求相融汇的美学风格
网络文艺正逐渐摆脱消费文化、快餐文化的诱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化大众化创造,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文化百花园的独特文艺形态
近日公布获奖名单的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首次将网络文艺作为独立门类列出,10部网络文艺优秀作品榜上有名。这一鲜明信号,深刻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的“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这一明确要求,标志着顺应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而生发、成长的网络文艺,已经成为主流文化的生力军,并在其规模、样态、影响蔚为大观之际,迈上繁荣发展的新台阶。
网络文艺作品进入重大文艺奖项评选范围并非首次。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等重要奖项近年来都将网络视听作品纳入评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也对网络文学作品敞开大门。然而,只是将网络文艺中某一垂类形态作为传统文艺特定门类的延伸,置于传统文艺的审美框架中加以评价,仍难以充分发挥对网络文艺创新的激励效应。这次将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网络纪录片、网络综艺乃至微短剧等合并为一个门类,在国家文艺荣誉殿堂内单独评选,无疑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举措。这对引导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完善激励与评价机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近年来网络文艺大力倡导精品化发展的代表性成果,10部入选作品鲜明呈现出网络文艺美学新质的日臻成熟。入选作品有聚焦乡村全面振兴的《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我们的赛场》,讲述平凡人生传奇的《滨江警事》(第1部),关注人类命运的《我们生活在南京》,也有熔铸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的《浴血无名·奔袭》《特级英雄黄继光》,还包括展现细腻生活质感的《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以及唤醒文化记忆的《中国奇谭》《声生不息·宝岛季》。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网络文艺在彰显虚拟、沉浸、交互等技术优势的同时,日益凸显其文化基因与生命体验相激发、宏大叙事与个体表达相贯通、生活温度与审美追求相融汇的美学风格。网络文艺正逐渐超越“野蛮生长”的阶段特征,突破一度固化的创作模式和生产窠臼,呈现出新的艺术视野和精神气象,展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经典化追求、中华文脉赓续的坚定路向选择,展现了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向艺术境界最高处攀登的勇气与能力。
事实上,在此次入选的10部优秀作品之外,网络文艺领域近期一系列现象级话题也强有力地印证着这一演进趋势。视频博主李子柒在阔别3年后复出仍是“顶流”,“三连更”视频播放量破5亿,在停更期间海外粉丝不降反增,在所谓“爆红只需15秒”的燥热之下,以执着的原创坚守、质量追求,沉潜出短视频独特的“柒式美学”。再比如,首个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潜心打磨多年,终于一鸣惊人,甫一推出就打破多项纪录,获得多项国际大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功推向世界。事实证明,网络文艺的美学新质,归根结底要通过精益求精加以强化,通过更好满足广大网友的审美需求加以检验。
网络文艺的演进之路,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文艺守正创新的内在规律。从大批优质网络文艺作品的审美旨趣、价值取向、精神内涵中,我们越来越鲜明地感受到,网络文艺正逐渐摆脱消费文化、快餐文化的诱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化大众化创造,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文化百花园的独特文艺形态。
互联网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为这一共同精神家园构建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网络文艺是毋庸置疑的重要力量。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网络文艺冲锋在前,必须在持续不断的“技”“艺”融合中努力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丰富新的艺术表达,创造新的审美体验。更为关键的是,艺术作为精神生产,当以其创作实践超越媒介的物质性,成为人“内在充实的显现”,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惟其如此,网络文艺才能在创造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中担当生力军,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