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社会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05日 Thu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青年德乐黑洪格尔深耕畜牧科技——

做草原上的“发明家”(我的家乡我建设)

本报记者 赵景锋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5日 第 10 版)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青年德乐黑洪格尔在测试无线监控系统。

  受访者供图

  核心阅读

  35岁的德乐黑洪格尔,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嘎查的牧民家庭,大学毕业后回到草原深耕畜牧科技。了解牧民需求、创新研发产品、及时升级更新、参与防沙治沙……如今的他,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牧区播撒科技创新的种子。

  

  笑起来憨厚朴实,对细节要求不高,口头禅是“都可以”——这是生活中的德乐黑洪格尔。

  说话时喜欢皱眉,对问题追根究底,口头禅是“还不够”——这是工作中的德乐黑洪格尔。

  出生于牧民家庭的德乐黑洪格尔今年35岁,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巴彦淖尔嘎查。2012年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家乡牧区播撒科技创新的种子。2023年,他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

  毕业回乡——

  “有能力、被需要,为什么不回来?”

  从锡林郭勒盟城区出发,驱车近100公里,一个多小时后到达阿巴嘎旗。还未下车,德乐黑洪格尔便快步迎了上来。他皮肤黝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

  阿巴嘎旗位于锡林郭勒盟中北部,总面积2.7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万人,牧民占一半以上,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刚回家乡工作时,有人不解地问:“好不容易考了个大学,为啥还要回到牧区?”德乐黑洪格尔淡然一笑说:“有能力、被需要,为什么不回来?”

  坐上车,德乐黑洪格尔带记者来到他在巴彦淖尔嘎查的家。远远望去,近万亩草场里,只有一段刚修建的柏油路。

  坐在草地上,望着远处成群的牛羊,德乐黑洪格尔回忆起童年经历:“小时候,家里草场很分散,喂一次牛,来回要两个多小时。冬天,最低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时,还要到几公里外的水井旁给牛羊喂水。那时候,我的愿望就是让父母不再那么辛苦。”

  父亲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为人处世的热心肠,对德乐黑洪格尔影响很大。牧民家的大小物件,父亲都能帮忙修理。

  “看着父亲修理东西,我也想试一试。”走进杂物间,打开一个工具箱,里面摆放着各式零件,德乐黑洪格尔说,“放学回家,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拿着这些螺丝刀拆卸工具。”长大后的德乐黑洪格尔意识到,想要改变牧区现状,还得靠科技。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

  大学期间,德乐黑洪格尔不是在图书馆看书,就是在参加实践项目。课堂外,他参加了许多技术培训课程,包括机械制图、计算机语言等。“毕业前,我就决定回家乡工作,父母也很支持。”德乐黑洪格尔说。

  德乐黑洪格尔上网时发现,“三支一扶”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工作,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2013年7月,他通过这一计划进入阿巴嘎旗草原监督管理局工作,服务期两年。

  钻研产品——

  “练就一副铁脚板,积累了几个好点子”

  谈及两年服务期的收获,德乐黑洪格尔总结道:“练就一副铁脚板,积累了几个好点子。”“当时,我的主要工作是草场测量与纠纷化解,基本上每天和牧民待在一起。”德乐黑洪格尔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牧民诉求、草场方位等信息。

  和牧民接触的过程中,德乐黑洪格尔总会留心观察他们的生活。有一次,在给牧民的棚圈安装监控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问题:监控可以装在棚圈里,为什么不能装在草场上?“一户牧民的草场面积,少则几千亩,多则上万亩。想确定畜群位置,要爬到高处往下看,看不到的话在草场上四处找。顾不过来时,还得雇牛倌、羊倌,成本很高。”

  记录下想法后,德乐黑洪格尔反复琢磨。“当时,大范围监控设备比较成熟,推广应用并不难。难题是草场电力基础设施差,需要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和稳定供电系统。”

  瞄准难题,德乐黑洪格尔迅速着手解决。购置器材、设计图纸、规划试验……准备工作完成后,他把自己家作为试验场,近一年时间,试验几十次,花费近10万元,终于研制出能利用光伏系统稳定供电的草场无线监控系统,并获得了第一个实用新型专利。

  站在草场监控器下,他给记者演示使用过程:选择监控画面,调整摄像头方向,确认视野范围后,近万亩草场尽收眼底,牛羊活动一目了然。“以前雇羊倌,一年花几万元。安装草场无线监控后,坐在家里就能看草场情况,节省了不少费用。”查干淖尔镇乌兰图雅嘎查,较早使用这一设备的牧民阿拉腾花说。

  每为一个草场安装监控,德乐黑洪格尔便记录下来,过段时间收集使用反馈。“监控虽然好,但有时候只能发现问题,不能解决问题。比如,看到牛要饮水,还是得大老远赶到饮水池旁喂水。”一位牧民的反馈让他深受启发。

  过了几个月,经过反复试验,他的第二个发明——远程控水系统研制完成。打开手机监控,点击出水按钮,不一会儿,几公里外的饮水池就蓄满了水。“后来,我们又增加了传感器系统,当牛羊靠近饮水池时,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并控制出水量。”德乐黑洪格尔介绍。

  “不过,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许多想法靠自己很难落地。”服务期结束后,德乐黑洪格尔联系志趣相投的高中同学,合伙成立了一家畜牧科技公司。

  公司成立初期,事情多得忙不过来,但德乐黑洪格尔还是坚持每天去牧区,到牧民家里安装设备、收集反馈、了解需求。目前,他已经有12个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入选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单,被当地牧民称为草原上的“发明家”。

  就在这时,各级组织部门牵头实施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支持推广牧区现代技术应用。德乐黑洪格尔联系相关部门,希望能够合作推广技术产品。“旗委、旗政府帮助公司和各个旗县对接,并为牧民购买产品提供补贴。”德乐黑洪格尔说,“很快,产品就广泛应用到盟内牧区。”

  防沙治沙——

  “尽己所能,让这片土地更好一些”

  这段时间,德乐黑洪格尔的手机响个不停:“最近在参与一个新项目,很多事情不熟悉,心里着急。”新项目是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建设项目。从畜牧科技到防沙治沙,德乐黑洪格尔又进入了新领域。

  这几年,牧区的科技应用越来越广泛,公司有了稳定客源和渠道。闲下来时,他总在琢磨,还能为家乡做些什么?浏览地方新闻时发现,锡林郭勒盟正大力推进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并向社会发布了招标公告。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沙化土地面积分布最大的盟市之一,锡林郭勒盟沙化土地总面积8645.8万亩,防沙治沙任务艰巨。

  和朋友交流想法后,德乐黑洪格尔跃跃欲试。搜集项目要求、寻找合伙人、准备材料、提交申请……不到一星期,德乐黑洪格尔就找到4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注册了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6月,阿巴嘎旗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参与防沙治沙建设的公告,鼓励、引导牧区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参与生态建设,他第一时间报名。经过申报审核程序,合作社取得参与资格,主要工作包括施肥、铺设沙障、种草等,涉及草场面积两万余亩。

  早晨6点半,简单吃过早餐,整理好工具箱,德乐黑洪格尔驱车前往100公里外的项目现场。“项目实施过程有一套规范标准,如果不严格执行,效果会大打折扣。”对照标准,德乐黑洪格尔逐条学习,再从网上搜索具体操作,一段时间下来,他已经掌握施工要求,并可以给工人做培训。

  参与沙地治理的同时,德乐黑洪格尔还在探索畜牧新技术。“我想尽己所能,让这片土地更好一些。”和德乐黑洪格尔告别时,已是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绯红。“希望你下次来的时候,这里的沙地会有更多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