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掘和文明探源深入阐释“何以中国”,到优秀文艺作品跨越山海诠释“国潮”魅力,再到文化数字化战略打开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璀璨图景……今日之中国,中华文化一池春水活力激荡,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本版今起推出“感知文化里的中国”系列报道,走近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文化图景,探索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编 者
12月3日,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公布,广东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上榜优秀作品奖。
就在不久前,《咏春》走进法国巴黎,4场演出,座无虚席。剧终灯光亮起,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这是一场非常美、充满诗意的演出。”巴黎会议宫剧院总经理让—诺埃尔·德泰表示,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舞蹈的结合新锐有趣,法国观众也展示了相当的热情。
“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一套拳法、一束灯光,舞剧《咏春》以灯光师“大春”的回忆为引,以双故事线讲述剧组众人来到深圳追梦、拍摄电影《咏春》,以及戏中“叶师傅”远赴香港、弘扬咏春拳的经历,致敬“一代宗师”和每一个追梦人。
2022年12月自深圳启航以来,《咏春》已在全球43座城市、53座剧院演出了200余场。
“我相信观众会看得懂、感受得到。”今年8月《咏春》初登英国时,该剧总编导之一韩真曾表示,她对在伦敦的演出很有信心。“这部剧不仅包含为世界所熟悉的中国功夫,还传递了一种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性格特质。我相信这也是西方观众了解中国人情感方式的一个途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舞剧《咏春》一拳一掌,干净利落,“穿透”文化壁垒,打出国际性表达的广度与厚度。
总编导韩真、周莉亚曾深入岭南地区调研,取材、采风、查证,在大量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里找寻线索,每一步都狠下功夫。在深圳电影制片厂档案馆,两人灵感迸发,决定创作一部关于拍摄咏春电影的故事。
故事里,“叶师傅”和剧组众人,都面临困境,却都不曾轻言放弃。通过巧妙的舞台设计,两个时代的人物,实现精神共振、理想共鸣。
用舞蹈诠释武术精髓,是剧目的一大看点,也是创排的一大难点。为此,演员们实打实习武一年,封闭式排练近半年,一遍遍磨合,实现力量与美感的共舞。
大幕拉开,“叶师傅”一身黑色长衫,气质内敛沉稳。香云纱面料在追光灯下闪着明亮光泽。制纱工艺也通过群舞在剧中演绎,极具岭南风韵。
“采风的时候,偶然看到在田间晾晒着的香云纱,瞬间就被打动,实在太美了!”韩真说。咏春拳、香云纱染整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融入演出,传统焕发新生。
台上,电影人以光影塑刻英雄。幕后,多方协力孵化舞剧精品。
这部剧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作为创演主体,集聚国内人才和优秀舞者携手共创。
在百场演出总结会上,深圳歌剧舞剧院负责人郑文霞说,一部舞剧的诞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立项之初,深圳各部门就形成合力,成立专项扶持资金,尽可能为创排演出创造条件。
创排期间,深圳保利剧院便十分看好该剧,拿下200场国内巡演权。出品后,《咏春》凭借年轻化推广手段,在网络积累了优质口碑,吸引一批批观众从线上走进剧场。观众有好剧、主创有作品、剧团有演出、企业有收入……深圳以“政府保障+社会资本+文化企业”的创作推广机制,成就了国内歌舞剧市场的现象级作品。
2023年9月,《咏春》出海首站登陆新加坡,采取市场化商演模式进行。首次出海就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
文艺出海,密码何在?
高质量作品是文化出海的生命力,市场化运作是文化出海的支撑力。
今年8月至10月,《咏春》海外巡演走进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演出前,运营团队联合海内外市场化公司,开展大量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欧洲剧场特点和观众喜好,制定多层次票务定价体系。在演出效果上也下足功夫,精准进行改装设计,反复打磨和优化剧目细节。
伴随“政府支持、机构合作、市场运作”的海外商演新模式不断完善,《咏春》欧洲16场巡演售票近2万张,创下中国舞剧在欧洲商演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票房最好的纪录。
正如剧中“叶师傅”在香港“开咏春一扇门”,如今,舞剧《咏春》也在国际演艺市场打开一扇门,为推动中国舞剧艺术“走出去”迈出了扎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