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04日 Wed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推动品牌建设 增强发展动力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4日 第 14 版)

  加大政策力度  提升服务质效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政策研究司司长  郭武平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五篇大文章”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金融监管总局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五篇大文章”相关领域贷款较快增长,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完善政策制度环境,扎实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全面深化。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找准发力重点。科技金融方面,继续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引导、培育更多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绿色金融方面,丰富、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普惠金融方面,着力服务民生,巩固完善普惠信贷体系,推动健全普惠保险体系。养老金融方面,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规范发展,更好满足多样化养老金融需求。数字金融方面,大力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增强数字赋能成效。

 

  助力市场监管  服务行业发展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  于  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损、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科技保险,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广等提供保险保障和资金支持,服务国家重点战略和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扎实推进普惠保险,农业保险为1.64亿户次农户提供保险保障;针对特定群体研究开发个性化、差异化、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保险产品。积极发展健康养老保险,优化保险产品供给,大病保险覆盖人群达到12亿人,商业保险年金和健康保险积累的责任准备金分别超过10万亿元、2.3万亿元。

  大力发展巨灾保险,建立健全重大灾害行业协同联动机制,认真落实“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高度重视保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保险、普惠保险等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是保险业的全国性自律组织,在金融监管总局领导下,坚持服务行业、助力监管“两个并重”。营造行业发展环境,配合做好监管法规的落地执行,完善细化市场规则,制定职业规范和行业规则;搭建行业发展平台,集中行业力量,搭建数据汇集、技术服务、业务交流、创新服务、人才发展等平台,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坚定面向“三农”  发展普惠金融

  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刘  洪

  农业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将“三农”普惠列为全行三大战略之首,健全“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双轮驱动的服务体系,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着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加大普惠重点领域金融供给。不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强化对专精特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创新民营、小微企业综合化服务模式。二是坚守金融为民,践行便民惠民利民责任和使命。将更多网点向县域农村和脱贫地区布局,将民生领域列为普惠金融服务重点,创新推出创业贷、安家贷等产品,不断扩大普惠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三是坚定面向“三农”,全力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加大粮食安全重点领域资金供给,不断强化乡村特色产业、涉农产业集群等服务力度,全力做好普惠农户等各类主体信贷服务。四是实施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创建普惠小微线上产品体系,对业务模式进行深度重构和全面再造,推动普惠金融向线上化、移动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五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普惠金融安全底线。构建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的智能风控体系,成立数字化风控中心,持续完善普惠不良贷款处置机制。农业银行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普惠和“三农”底色,全力谱写普惠金融发展新篇章。

  

  完善体制机制  携手共谱新篇

  中国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张小东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银行高度重视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系统谋划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构建金融支撑体系,全面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银行推出“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十条”,通过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等三大方面的系统谋划,构建“新”机制、赋能“新”发展、培育“新”动能、开拓“新”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推进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银行加快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总行及24家一级分行建立科技金融中心,优化组织体系。持续完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实施中银科创生态伙伴计划,打造科创生态圈。推动优化风险评价体系,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机制与科技创新的适配性。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银行已为超9万家科技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贷款余额达1.88万亿元,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供给累计超过6800亿元。

  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扩展新质生产力广阔空间。依托覆盖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网络,为科技企业提供跨境融资、国际结算等全球化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中国银行将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谱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实现精准发力  推动创新应用

  中国工商银行高级业务总监  田枫林

  工商银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把国家所需、金融所能、工行所长紧密结合,锚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定位,探索做好“五篇大文章”新路径,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精准发力。推进“五化”转型,做好“五篇大文章”,把服务科技创新摆在更突出位置,构建专营机构、专项行动、专属产品、专门风控和专属保障“五专”服务体系。率先在总行和22家分行组建科技金融中心,组建160家科技支行,实现对全国主要科创高地全覆盖。打造科技金融“股贷债保”全生命周期专属产品,着力打造“工银科创金融”品牌。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全面发力。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开展差异化金融服务。实施制造业金融服务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金融服务专项行动,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在科技与金融融合上同向发力。强化智能化服务,推出科技金融智能评价体系,加快推出专属线上化产品。深化数字化运营,建成业界领先的数字产品体系,数字化业务量占全行业务量的99%。坚持科技化赋能,增强AI大模型技术支撑能力,推动大模型在营销、风控、信贷、金融市场、结算金融等核心业务领域的突破性创新应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强化使命担当  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杜春野

  邮储银行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找准“五篇大文章”的自身发力点,用实际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致力于打造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主力军。邮储银行深耕“三农”,构建多元化为农服务金融体系,推进数智化转型,着力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以中国邮政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禀赋优势,解决农村销售难、物流难、融资难“三难”痛点。

  致力于打造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商。“普惠”是邮储银行的基因和本色,通过持续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小微金融差异化增长极,深化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广泛延展服务场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

  致力于打造科技金融生力军。服务科技企业,邮储银行有责任、有意愿、有禀赋。推出“U益创”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体系,强化“看未来”理念和技术应用,支持科技企业成长。

  致力于做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邮储银行持续完善“全面、全程、全员”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深化智能风控在各领域的全面应用,提升风险防控前瞻性,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资产质量始终保持行业优秀水平。

  邮储银行将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胸怀“国之大者”,着力书写金融强国建设的邮储答卷。

  

  采取有力措施  推动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何德旭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国民经济的血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要求“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当前,我国金融发展与党中央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效发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做好“五篇大文章”,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等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质效。

  推动稳健发展。随着国内外环境和形势深刻变化,必须更加注重金融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金融风险预警监测、评估,实施常态化风险管理与处置;全面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努力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关注和防范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止其转移、扩散、传染和蔓延。

  推动创新发展。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努力提高金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推进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以及金融基础设施创新,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效率,促进金融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统筹金融运营  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  黄耀文

  中国国新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积极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优势,统筹用好多种金融运营工具,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功夫,逐步塑造了“以虚活实、以融强产”的国新品牌。

  打造科技创新“投资引领者”品牌。通过基金、直投、股权等方式累计对外投资近6000亿元,支持壮大产业央企资本实力。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累计投资项目310余个,金额近3200亿元。牵头成立的中央企业战新产业发展基金获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同步加快筹设国新创投基金,探索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打造提质增效“产融服务商”品牌。发行千亿元能源保供特别债,创新探索央企权益资金补充机制。通过保理、租赁业务累计向央企投放资金近4560亿元,助力压两金、减负债。累计出资近1300亿元,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央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发行3000亿元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更好发挥产融协同作用。

  打造协同生态“专业赋能者”品牌。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者优势,搭建协同生态体系,已与90余户央企开展业务合作。发挥服务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的平台优势,加强与兄弟央企、地方政府和各种所有制头部企业合作。

  中国国新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与社会各界持续深化合作,更好助力国资央企发挥“三个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深耕普惠文章  筑牢民生保障

  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  李  奇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中再寿险坚定为民初心,聚焦主责主业,深耕“普惠”“养老”大文章,不断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切实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回归保障本源,筑牢民生保障。公司积极发挥商保在民生保障中的“保障补偿、健养支付、财富管理”的市场化功能,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公司自2020年战略性推进惠民保,作为惠民保最早和最大的再保参与方,探索出“全流程”解决方案,破解商保壁垒,将老人、既往症等特定群体纳入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目前已承接超过250个分保项目,服务人群超过2.2亿人次,促进普惠进万家。参考惠民保经验,开发专属人群普惠保险保障,面向工会系统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及家属开发“惠工保”医疗险、面向退役军人及家属开发“惠军保”等,惠及人群超600万。

  服务多元养老需求,积极应对老龄化。公司不断推动产品开发和业务模式创新,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难题。参与监管组织的寿险保单转长护保障的规则研究,为多家公司推出寿险转长护产品提供技术和承保支持;开展商业长护险专题研究,深入分析世界主要商业长护险市场差异和共性,提炼核心规律,摸索符合国情的商业长护险发展路径。

  

  发挥数字优势  创新金融服务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李建军

  数字金融泛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融资、支付、投资和其他新型金融业务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用数字技术创新金融服务。

  数字金融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可以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分析。在供给端,数字金融能够支持企业创新,实现技术突破。大数据与算法模型可以使科技企业的“软信息”硬化,拓展科技企业资金可得性,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它加快要素流通,利用数字技术精准匹配创新企业与投资者,提升市场信息效率,引导资金流向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在需求端,数字金融精准匹配消费需求,激发消费意愿,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此外,数字金融助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赋能传统产业优化,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技术,整合产业链信息并提供金融支持,推动产业整体进步。

  为更好发挥数字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作用,还应进一步深化数据要素供给,提升公共数据应用,加快流通并推动市场化交易。发挥数字金融融资作用,支持科创企业融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与信息披露水平。搭建数字化科技创新融资平台,围绕前沿领域建设研发平台,鼓励科研活动及成果产业化,优化资源配置,解决资源“孤岛”问题,发挥好数字金融资金融通与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