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港澳台侨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01日 Su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香港树仁大学创始人、校监胡鸿烈:

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香江在线)

本报记者 李 霞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1日 第 06 版)

  香港北角宝马山慧翠道,树仁大学校园依山而建,遥望维港。教学楼上,“树仁大学”4个字,由校监胡鸿烈题写。

  树仁,树人。“作为一个渴望报效祖国的知识分子,可以且应该担负起的使命——树人。”胡鸿烈曾谈道。

  树仁书院于1971年由胡鸿烈、钟期荣夫妇创办(5年后正式注册为专上学院,定名树仁学院,树仁大学前身)。53年来,学校始终秉持爱国爱港理念,弘扬中华文化,至今已培养3.4万多名专业人才,为香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胡鸿烈192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青年时期刻苦研学,在法国巴黎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取得伦敦大律师资格。1955年,胡鸿烈和家人定居香港,成为大律师,经常免费为贫民做义务法律辩护人。树仁大学校监办公室内,仍然能见到许多受助香港市民写给胡鸿烈的感谢信。

  上世纪60年代,作为当时香港市政局议员,胡鸿烈的重要竞选纲领之一就是大力提倡中文成为官方语言。他认为,“香港居民绝大多数是中国人,香港是中国人的社会。”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手把手地教我写汉字。”胡鸿烈和钟期荣的长子、树仁大学学务副校监胡耀苏教授回忆,“父母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专门请先生教我背《孟子》。”

  胡鸿烈不遗余力地推广中文。70年代,他曾提出在市政局会议中使用中文,最终获得通过。随后他又提出,政府应在一切机构中、一切公共场合推行中文。

  当时,香港高等教育机会稀缺,许多年轻人没有读大学的机会。胡鸿烈夫妇义无反顾拿出全部积蓄,决定投身教育事业。

  1971年,树仁书院成立。开学典礼上,出任校监的胡鸿烈说:“目睹本港青年有志深造而失学者日众,心中不安,觉得应给予上进的机会。”

  树仁书院以“敦仁博物”为校训,从开办的第一天起就坚持独立办学,以中英双语教学,开设国学课,传播中国文化。胡鸿烈夫妇“均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为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负起复兴中国文化之重任,来推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培养出仁人君子”。1976年,树仁书院注册成为树仁学院。

  尽管当时面临港英政府压力,但树仁学院宁可不接受政府资助,也要把内地大学的四年制坚持下去。“那段日子是树仁最艰难的时刻。”胡耀苏回忆,“为扩建学院,没有外来资助,保障资金的压力就落在胡鸿烈先生身上,70多岁高龄仍全力为学校奔波努力。”

  历经风雨,初心不改。2006年,树仁学院升格为香港树仁大学,成为香港第一所私立大学。学校坚持在大一开设国学课,向全体学生讲解国学经典。“53年从未改变。”树仁大学首席副校长孙天伦自豪地说,“弘扬中华文化是树仁的一项使命,国学课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在树仁,国学课考试不通过不能毕业。即使是留学生,学校也为他们开设介绍中华文化的课程。”

  近年来,树仁大学精心打造运用数字科技传播中华文化的网络平台——“陆国权中华文化传承研究基金”,覆盖全球91个国家,拥有十几万海外注册会员。

  “树仁大学非常重视同内地的交流合作。”孙天伦介绍,“每年有20%的新生来自内地,今后还会增加。”

  如今已百岁高龄,胡鸿烈仍一直惦念树仁大学推广中华文化的情况。孙天伦告诉记者:“我们把工作告诉他,让他知道我们守得很好,让他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