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01日 Su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从“温州样本”看“浙江包游”

游泳人才这样打造(体育强国路这样走)

本报记者 孙龙飞 郑 轶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1日 第 02 版)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辅相成,希望大家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带动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蓬勃开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再立新功。

  ——202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的讲话

  

  浙江游泳为何人才辈出?巴黎奥运会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此次中国游泳队31名运动员中,有9人来自浙江,其中7人获得奥运奖牌。回望往届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浙江籍泳将同样屡创佳绩。从罗雪娟、孙杨、叶诗文,到汪顺、徐嘉余、潘展乐,一个个名字熠熠闪光。

  顶尖游泳选手源源不断涌现,被网友称为“浙江包游”。惊叹之余,人们不免好奇:浙江庞大而厚实的人才库如何形成?游泳运动给当地带来哪些改变?

  带着这些问号,记者走进“全国游泳之乡”温州。以一城为样本,探寻浙江游泳长盛的密码。

  广撒网“选苗”,科学化“育苗”

  来到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巨大的五环标志格外醒目。8岁的李易谦背着双肩包,一蹦一跳往训练馆奔去。练游泳两年的他,心中早早设下目标:“以后我要和潘展乐哥哥游得一样快!”

  这样的豪言壮语,温州小伙潘展乐也曾说过。4岁被基层教练发掘,10岁在浙江省运会拿下7枚金牌,“要比前辈游得快”的信念,激励着他不断突破,最终在巴黎奥运会上连夺两金。

  温州盛产“飞鱼”。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吕志武夺得第一枚奥运奖牌,此后历届奥运会,温州游泳皆有奖牌入账。中国游泳队在巴黎获得的12枚奖牌中,有5枚是“温州贡献”。

  浙江游泳的“高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投射。从体育竞技训练到后备人才培养,先进科技支撑和坚实物质保障,让更多有天赋的好苗长成参天大树。

  在浙江,一大批扎根各个泳池的基层教练员,每年去幼儿园和小学慧眼“选苗”,经过层层进阶训练,有潜力的苗子会被选送到市体校进一步“打磨”,再优中选优,输送到省队作为专业运动员培养。

  温州体校教练林梦华至今记得,22年前一眼相中徐嘉余的场景。“他当时念小学一年级,身高1.28米,臂展1.3米,肩宽腰细,身体曲线好。”林梦华说,初选后的孩子开始学游泳,一年后,根据孩子的水感、胆量、悟性等再进行筛选。

  “我们会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制订长期训练计划,不拔苗助长。”温州体校副校长李克说。

  从广撒网“选苗”到科学化“育苗”,温州建立了一套完善机制。温州市体育局训竞处副处长王思思表示,温州从2013年开始在全市布点游泳训练基地,鼓励引导体育协会、俱乐部、培训机构等参与,并与多家社会优质游泳训竞机构开展“市队联办”项目。目前,全市长期在训运动员有2000多人。

  每年大大小小的省内游泳比赛堪称试金石。以赛促训、以赛选材,在大浪淘沙中,一批又一批优秀游泳选手脱颖而出。几十年摸索出的“一条龙”培养模式,使得游泳人才库始终保持充盈状态。

  这样通畅的人才成长通道,不只是温州游泳的特色,更成为浙江一以贯之的经验做法。作为我国经济重镇,浙江围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等方面聚力突破,为“开门办游泳”提供坚实后盾。从2012年开始,浙江树立“大游泳”理念,举全省之力优化配置人才、赛事、科研医疗、信息等资源,并为“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创造条件。

  据统计,浙江游泳业余训练规模达1.8万人,常年坚持训练的超过7000人。其中,温州市输送人才积极性最高。“2024年全国短池游泳锦标赛,参赛的76名浙江籍运动员中,温州籍运动员有25人,占比近1/3。”潘展乐在温州体校时期的教练王士说。

  既要“塔尖”精,更需“塔基”厚

  从1959年建队至今,浙江省游泳队走出6位奥运冠军,先后夺得9枚奥运金牌。

  “塔尖”要精,则需“塔基”厚。

  浙江处处是水乡。以温州为例,在这座河网密布、向海而生的城市,亲水善水基因代代相传。

  1956年,九山湖附近兴建九山游泳池。2001年,这里重建为室内恒温游泳馆,不仅成为温州游泳名将的摇篮,也承载着温州百姓的游泳记忆。“如今的九山游泳馆由社会力量运营,软硬件‘鸟枪换炮’,不变的是,泳池里永远人气爆棚。”温州市游泳协会主席林建国感慨。

  近年来,浙江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一大批健身场地嵌入“生活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群众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蔚然成风。这其中,游泳成为覆盖各个年龄段、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

  每天下午放学后,温州市民戈大海把7岁的儿子送到九山游泳馆学游泳,自己则在一旁的长池游上40分钟。“一年四季,在家门口游泳健身已经融入温州人的日常生活。”戈大海说。

  在温州市吕志武游泳俱乐部,每逢暑假,8位常驻教练员就忙得团团转,有时还要请外地教练支援。吕志武说:“在温州,家长送孩子学游泳的意识很强。”

  广泛的群众基础,便利的场地设施,形成了浓厚游泳氛围。如今,温州拥有各类游泳场所近400家,常年参与游泳运动的人数达30余万。每年温州举办的群众性游泳比赛多达十几项,春节横渡瓯江活动已连续举办42届,群众参与游泳活动的热情令人瞩目。

  巴黎奥运会期间,温州市奥体游泳学校暑期招生红火,800多名儿童青少年争相递交训练确认书,招生人数比往年多出近一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庞大的游泳人口为竞技体育选材构建了人才库,游泳健儿接连闪耀赛场,榜样力量激励更多青少年奔向泳池。一面是体育系统开门办游泳,一面是全民学游泳、爱游泳,形成良性循环,“未来之星”的涌现水到渠成。

  全民爱游泳,擦亮金招牌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如何相辅相成?在游泳项目上,浙江找到了契合点。

  潘展乐4岁进入温州市少年游泳学校,从省队到国家队,一路游向世界最高竞技舞台。但对练游泳的孩子来说,走专业道路并不是唯一选项。

  温州市奥体游泳学校负责人施海铁坦言,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游泳,不是为了将来能拿金牌,而是希望孩子掌握一项技能,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

  浙江经济发达,看待体育的观念更为多元,是我国实行竞技体育“院校化”改革最为彻底的省份之一。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为游泳少年自由成长提供了宽松环境。

  在浙江,青少年游泳培训机构普遍采用“走训制”:学生平时在各自学校上课,每天放学后到游泳学校或俱乐部训练,周末和寒暑假的训练时间加长。每个学游泳的孩子都要学会“蝶仰蛙自”4种泳姿,做到“项目不偏科,主项更突出”。

  “这是为孩子们的长远发展考虑。”温州市奥体游泳学校教练张海强说,“我们的学员即便成为不了冠军,也可以凭借过硬基本功走入大学、成为教练员或者社会体育指导员。”

  作为一项运动,游泳的益处众所周知;作为爱好,游泳的门槛不高,无论老幼皆可参与。当游泳成为撬动全民体育的杠杆,带来的不只是竞技人才的层出不穷,更为促进全民健康、增强青少年体质注入了动力。

  如今,浙江所有县(市、区)都拥有室内泳池,为当地群众提供了运动健身的好去处。游泳项目被纳入浙江多地体育中考,选考游泳的学生连年增加。很多学校试点开设了“一校一品”游泳训练点,让更多学生通过游泳,拥抱健康生活方式。

  高度与厚度并存,竞技与健身齐飞,勾勒出“温州样本”的发展轮廓,也成为浙江游泳的鲜活写照。10余年精耕细作,游泳项目深深扎根江南水乡,全民体育在之江大地开花结果,擦亮了全民健康的金招牌。

  热闹的泳池,翻腾的水花,孩子们一圈圈地游着。他们的眼中,有热爱,有执著,更有憧憬。“希望你们比我游得更快,游向世界!”潘展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