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正适合吃热气腾腾的包子。车子穿过熙攘的街道,我来到“慢娃儿”包子铺。包子铺门面涂成淡黄的暖色调,掩映在行道树的绿荫之中,明亮而温馨。
我最早是从微信朋友圈知道这家包子铺的。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的店员有一定程度的听力或智力残疾,他们的动作比常人慢一些。包子铺的负责人周延清是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副校长,几年前,为了帮助学生们就业,开了这家店。他从零开始学习面点技术,再手把手教学生。“慢虽天生,慢也坚持”,让周延清欣慰的是,这群学生坚持了下来,做包子的手艺越来越好,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
我是这家包子铺的老熟人了,推开店门,前台小柳起身迎接我,我对她说:“老样子,来十个牛肉包。”这家店主要售卖生坯包子,生坯牛肉包销量最高,买回家蒸熟,白色的面皮浸透着红油,一口下去,面皮松软,肉馅鲜美,满口生香。
小柳有听力残疾,能听到微弱的声音。经过刻苦的练习,她能通过辨认口型与人正常交流,于是由她负责前台销售工作。
寒暄过后,小柳说周老师也在。透过前台后面的玻璃窗,只见生产操作间里员工们正忙碌着,周延清在教小谢包包子。
小谢今年33岁,有轻度智力障碍,这是他辗转找到的第五份工作了。周延清的耐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让小谢很快适应了这份新工作。虽然手眼的协调度不高,但通过慢慢练习,小谢已经能够擀出标准的面皮了。
在周延清的示意下,小谢左手拿起一张面皮,右手将馅料放到面皮中间,再将面皮对折,然后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反复捏合面皮边缘。就在我期待成品时,他手中的包子开始“露馅”了,褶皱的面皮上沾满了馅料。
小柳低声告诉我,小谢学包包子快两个月了,还没达到售卖标准,最近有些气馁。但只要大家一鼓励,他就又充满了干劲。
小谢对面的女生叫小唐,还有残余听力,可以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小唐之前在工厂流水线工作过,沟通不畅时常让她感到孤独,辗转几地后,她回到老家枝江,在残联的推荐下来到这里工作。今年29岁的小唐在包子铺工作3年了,是一个熟练工。只见她指尖交错,面团一提一捏,只需几秒钟,一个圆润饱满的包子便轻松成形。这均匀漂亮的褶皱背后,小唐一定进行了不知多少次的练习。
如今的工作氛围,小唐很喜欢,对未来,她开始有了规划。除了日常开支,她将剩余的工资都存了起来。她说等攒够了,要给自己买一套房子。
有周延清这个大家长在,这群“慢娃儿”眼神里就多了笃定和从容。不过,周延清还记得包子铺刚开业时大家的慌乱,那时店里主要售卖熟食包子。这边给顾客拿错了包子,那边找错了钱,面没发好蒸熟的包子像死面疙瘩,员工与顾客之间沟通也很困难……接踵而至的问题,愁白了周延清的头发。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在学校和包子铺之间奔忙,经过反复尝试,周延清决定采用生坯包子技术。有了这项技术,员工们就可以专注制作生产,销售和配送由专人负责。技术改进了,分工明确了,包子铺的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包子卖得越来越好。找到了生存之道的包子铺,还尝试制作枝江鱼糕、粽子等季节性产品,吸引了一大批稳定客户。
只见生产操作间里,6名员工配合默契,一切井然有序。外面的顾客络绎不绝,前台小柳应对自如。
这时,一对年轻夫妻来买包子。他们前不久从朋友那里听说枝江这家包子铺,专程驱车一个多小时从隔壁县赶来。听说他们是从外地过来的,小柳专门拿来泡沫箱,放进冰袋,再把包子装好。她叮嘱道:“到家一定要马上拿出来放冰箱,想吃的时候冷水上锅,水开蒸15到20分钟就可以了。”
天色晚了,包子铺准备打烊了。周延清从操作间走出来,和我交谈了一会儿。他告诉我,枝江市有关部门批准在包子铺现有位置扩建“枝江慢生活广场”,包子铺的旁边,还会开咖啡馆、书店等,全部用于安置残疾人创业就业。如今,“慢娃儿”也不再只是一家包子铺,还成了市残联的一个残疾人公共服务品牌。
外面下起了小雨,有两名员工没带伞,家离得稍远,周延清决定送他们回家。我目送他们离开,一辆载着温暖和希望的汽车,缓慢地驶入川流不息的街道,融进了这座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