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国际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透纳和他的风景画

马躏非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5日   第 17 版)

  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画家威廉·透纳对色彩的表现力和对光线的驾驭力独树一帜,名垂画史:从阿尔卑斯山的巍峨峰峦,到威尼斯的蜿蜒水巷,透纳的风景画如同色彩与光线的交响乐,触动观者心弦,记录下人与自然永恒的对话。

  今年10月,展览“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的近80幅透纳油画和水彩画作品均来自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通过8个单元全面展示了画家艺术生涯中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及风格变化,展览将持续至明年5月。

  描绘自然之美

  “除了莎士比亚和弗朗西斯·培根之外,透纳是智慧天空中的第三颗恒星。”19世纪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在谈起本国艺术巨匠时,对透纳的艺术成就如此评价。他认为,莎士比亚向人们揭示了人性的真理,培根阐述了自然的法则,而透纳则描绘了自然的样子。

  1775年,透纳出生于伦敦。他艺术天赋过人,26岁正式当选皇家艺术研究院院士。年轻的透纳广泛向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尼古拉斯·普桑等风景画大师学习。他汲取洛兰作品中优雅的构图和充满诗意的光线,将其与英格兰的自然风光融合,早期画作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例如《温莎的泰晤士河》《汤姆森的风弦琴》等作品。直到创作后期,透纳的作品中仍有洛兰式的古典之美。

  完成于1835年的《帝沃力:托比亚斯和天使》(见图,马躏非供图),着重表现了夕阳下意大利帝沃力山区的旖旎风光。云霞映着落日,蓝天逐渐褪去;金色暮霭中,远山如黛。画家用薄涂法生动表现出远处天空和景致的朦胧飘渺,近处的山石和树木则采用不透明颜色的厚涂法描绘。溪流从远处山间蜿蜒而至,画面左侧耸立的巨石似乎能反射夕照,透纳用近乎干笔皴擦出石头的肌理和飞溅的浪花,整幅作品既宁静古典,又壮美神秘。

  透纳一生酷爱旅行。他一边四处游历,一边对景写生,共创作了300多幅油画、2000多幅水彩画和3万多张风景速写。这种对旅行和自然的热爱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深刻影响着透纳的艺术创作。

  18世纪的英国,一种名为“壮游”的旅行方式十分流行。人们希望通过旅行开拓视野、深入了解欧洲各国文化艺术。在这样的风气中,英国画家们的“壮游”具化为“画境游”。自1802年起,透纳开始游历欧洲各国,足迹遍布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地。他的首次罗马之旅,就是按照洛兰的画作来寻访各处风光。

  与此同时,受到英国工业革命和欧陆启蒙运动冲击的浪漫主义者们对工业化和唯理论化由衷反感,展现自然风光、歌颂自然之美成为这一流派艺术家的创作主题。在游历过程中,透纳始终用眼睛观察、用心体会自然物象的微妙变化,并逐渐意识到自然绝非传统风景画描绘的那样和谐安详,真实的大自然总是具有无常的力量。于是他表现风平浪静、花好月圆的作品越来越少,在他的笔下,自然界变得神秘壮阔、震撼人心。

  创作于19世纪30年代的《波涛汹涌的海面与燃烧的残骸》是透纳的经典之作,也是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画中一艘小船在暴风骤雨中被惊涛骇浪摧毁,船体残骸冒着熊熊火焰,画家用汪洋恣肆的笔触、丰富强烈的色彩再现乌云、闪电、巨浪、浓雾、火海、狂风,这些自然景物因为透纳那近乎抽象的、充满激情和动感的表现而变得模糊,整个画面融为形象难辨、躁动不安的色块和线条。这一时期,透纳的作品频频引发争论,被评价为“既没有形,也无空间,就如天地创造前的混沌”。这恰恰道出了透纳作品的精髓:定格了自然的无常、混沌、神秘,画家笔下的自然拥有令观者震惊、叹服的崇高之美。

  对话当代艺术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古罗马时期,朗吉弩斯从文学修辞风格角度探讨“崇高体”,指出崇高即“伟大与不凡”。18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倡导崇高美学。在透纳看来,洛兰和普桑的田园牧歌式风景画展现的是优美,而能够表现出狂野原始的大自然、让观者产生震撼和敬畏的风景画则体现崇高。

  透纳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他的崇高美学,不仅创作了许多著名作品,还在技法和材料使用上取得突破。参展作品《波涛汹涌的大海与海豚》完成于1840年左右,透纳一反传统油画暗色打底的习惯,将纸本水彩画速写性的用笔及在白纸上作画的方式运用在油画创作中,在白色画布上直接作画,提高了风景画的明度。在创作时,透纳强调对主观情感的表现,他的作品往往突破景物的外在形状和秩序,变得越发抽象。这些画作也深远影响着20世纪以后的抽象艺术家,预示了现代绘画的发展。

  本次展览将透纳的经典作品与10余位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并置,跨越时空展开对话,在古今交汇中诠释“崇高”的美学概念。

  在最后的单元“透纳晚期:自然的崇高”中,透纳创作于1827年的《三幅海景画》与美国画家罗斯科创作于1969年的《无题》悬挂在一起。《三幅海景画》在一个画面中描绘了三个不同的天空与海景,画布下半部分的天空与海景较为显而易见,上半部分两幅海景共用一片天空,这种简约抽象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与《无题》十分接近,具有同样的棕灰色调和画面构成。《无题》中有两个不同深浅的棕色矩形,较浅的采用画笔水平扫刷描绘,深色的用纵向笔触以较深色调绘制,巨大的尺寸、神秘的色彩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

  200多年前,透纳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宏伟,使风景画大放异彩,画家本人也成为拉开现代艺术序幕的印象主义先驱。今天,透纳的艺术精神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彩,这也许是本次展览采用“对话”方式的一种深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