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综合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李大钊故居打造馆校联动大思政课

讲好家风故事 滋养学生心灵

本报记者 李建广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5日   第 11 版)

  青砖灰瓦、朱门铜环,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的李大钊故居内,一场沉浸式导览剧正带着观众穿越回百年前,来到那个李大钊在这里生活的午后。

  “在故居再现李大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让观众与历史人物‘对话’,讲活其中的家风故事。”北京李大钊故居执行馆长刘洋介绍,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以家风为主题,目前已演出180多场,吸引2万余人次观看。

  如何把宝贵的历史资源用好、把红色故事讲出门道?从当讲解员到成为馆长,刘洋一路走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故居不仅要有精心的展陈,还可以构建更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情景,让观众在参观中有所思、有所得。”刘洋说。

  家风家教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财富。近年来,北京李大钊故居做足“家”的文章,在推出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的同时,还与学校、社区合作打造文华24少年宣讲团。宣讲团由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奋斗小学等学校的学生组成,名字取自北京李大钊故居的门牌号。

  “大家请看这副军棋。李大钊曾在这里带着孩子们亲手画棋盘、折棋子。”李大钊故居西耳房入口处,奋斗小学学生张涵弈介绍。走出西耳房,来到西厢房门口,自忠小学学生尚禹辰正在给游客讲述李大钊与老式风琴的故事。深挖李大钊故居中的家风元素,学生在讲解中不断滋养自身的精神世界,赓续传承向上向善的家风。据介绍,从去年开始,文华24少年宣讲团利用周末、寒暑假义务讲解,已吸引120多名学生参与,讲解100余场。

  “对孩子来说,家风是人生的重要一课。”西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朱平说,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形成了“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立体式文化矩阵,推动文化场馆和学校联动,把红色家风教育融入小学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