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探索融合出版

数智赋能,开拓出版新空间(文化中国行)

本报记者 刘涓溪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1日   第 04 版)

  阅读,是增强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一本好书,可以带给人心灵的享受、精神的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坚持为人民出好书理念,着力展现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古城长安,依傍群山,城南城北形似南北斗星,别名“斗城”;陶器、水坝、作坊,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今年9月,由星球研究所创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的《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与广大读者见面,精心的视角、精美的图示、精巧的融合,为读者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套人文地理读物,“这里是中国”系列前两册累计发行超过220万册,获得“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等诸多奖项。这套书的出版,是数字时代出版深度融合的一次积极尝试。

  2016年,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李穆关注到自媒体账号“星球研究所”的爆款内容,进而思考:能否将网端的优质内容落到纸端,进行二次呈现?恰好此时,“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也琢磨将新媒体内容朝着更系统、多元的方向转化。一场双向奔赴的合作就此达成。

  经过反复沟通研讨,“这里是中国”主题确定下来,着力呈现中华大地山川江河、文明遗存、建筑工程的雄奇与壮丽。

  “华夏大地,有山河之雄,更有人文之盛。吸引读者的,是960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人们创造历史、见证历史的生动故事。”李穆说,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扩大优质内容供给,同时创新内容呈现传播方式,是数字时代回应挑战、打造精品的必然选择。

  新媒体发布的内容中,有大量展示细节的剖面图、三维动图。能否将沉浸式阅读移入图书之中?编辑团队以创新作答:重新制作新媒体内容,构建更为系统的全景三维图示;将图书制作融入超长拉页,并全彩印刷,逼真呈现实景。

  以秦始皇兵马俑一文为例,书中兵马俑1号坑的全景三维复原图十分震撼。建模以资料照片、科研论文为依据,利用动画建模、数字化绘图等技术,实现精准还原。“星球研究所”设计部主管郑伯容介绍:“前后历时几个月,一幅图片所形成的工程文件,累计内存达200GB(吉字节),大小约相当于数十部高清电影。”

  这样的建模图,全套书三册累计做了上百张,花费数千小时;数百张精美的摄影图片,背后是1∶500的筛选比例;制作《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时,提交的文稿超过40篇,优选18篇收录,每一篇都经过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的严格把关。

  技术赋能,“图书+”打开广阔空间。全景收录敦煌莫高窟壁画人物的横屏长卷,展现陶器烧制流程的三维动画,剖解中国古塔结构形态的纵切面图例……通过扫描二维码,读者可以看到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富有创意的融合表达,让人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底蕴和魅力。”一位读者这样评价。

  一本书的融合出版背后,是出版行业蓬勃的创新实践。

  中宣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

  从收录敦煌研究院公众号系列图文的《敦煌岁时节令》,到以图书为蓝本开发配套系列课程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再到将讲堂实录与阅读体验融为一体的《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近年来,出版业探索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实践愈发生动。

  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炜表示,“我们将以数智出版为起点,让创新成果与传统出版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深入探索新质生产力在出版融合发展、培育新消费业态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优质内容更接地气、专业知识更入人心,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曾亦辰参与采写)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