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在中国馆,感受科技发展成就

本报记者 姜泓冰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1日   第 10 版)

  第七届进博会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南广场。
  王 初摄(影像中国)

  在第七届进博会国家展中国馆门口,从事消费服务行业的采购商陈珉瑛拍了好几张照片,“和进博会一样,中国馆也是越办越好了!”

  中国馆的设计布置开放通透,展出各行各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馆内热门展品涵盖了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包括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模型、嫦娥六号模型、“奋斗者”号模型、人形机器人“天工”、智慧城市智能交互屏、三折叠手机、低空经济电子互动沙盘、清洁能源一体化沙盘等。每一件都凸显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74岁的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感慨道:“在中国馆,我看到了大国重器、顶尖科技和很多创新成果。它们背后,是无数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奋斗着的人。我要在这里多拍些内容,继续做好科普教育,引导更多的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将来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硬核科技总是格外吸引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展出的“凤凰文化旅游磁浮”列车旁,吸引了几名非洲同行详细端详、询问车辆性能。研究人员钱承智说:“每天都有十几位外国朋友主动跟我加微信、要资料。”

  在“全面深化改革促开放”板块,展出的一幢厂房模型,是位于上海临港的美敦力迈铵医疗心脏疾病管理基地。“这个基地成立于2021年,是美敦力推进中国本土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携手生态圈伙伴,共同增强中国医疗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美敦力中国区心血管业务高级总监张培涛说。

  刚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展区,也是中国馆的热门打卡地。永定门、天坛、故宫、鼓楼、钟楼等经典建筑的形象,通过LED全息屏呈现在观众眼前,犹带着几分水墨气。不远处,是非遗艺术家采用镂绘艺术复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创新作品,题名为“山河重归,盛世中国”。《富春山居图》镂绘版的展商、数字文化贸易联合实验室项目负责人贺洁说:“来到进博会中国馆,观众既能见证硬核科技发展成就,也能感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