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读者来信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5)

人民日报 2024年11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科技更好服务生活(记者手记)

赵 兵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4日   第 07 版)

  一键下单、一键退货;水、电、燃气等费用足不出户即可缴费;公交查询、地铁乘车、就医挂号、一网通办等,一部手机即可实现……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让城市变得更“聪明”,城市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更高效,市民生活更便利。

  实际上,老百姓的感受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末端呈现,其背后需要一系列智能化建设来支撑。比如摄像头、烟感器等传感设备的布设,5G基站、大数据中心、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建筑、道路桥梁、电力燃气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等。这部分建设涉及领域多、投入大,要建好、用好、可持续,仅靠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是不够的,需要调动多方支持和参与。创造一个智慧城市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其重要性不亚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否则,建好的智能设施因为维修不及时、无钱持续运营,停摆成“样子货”或者“形象工程”,不但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反而造成巨大浪费。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科技是把双刃剑,一些不当的智能化改造反而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小区门禁要刷脸,打开智能垃圾桶要刷脸,看起来方便了,却可能带来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扫码登记、扫码查询以及景区、医院、博物馆线上预约,难坏了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不大,但解决不好,麻烦不小。如何平衡好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智能普及与特殊关照等关系,也是建设智慧城市需要面对的必答题。

  让科技更好服务城市,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如何让科技更合理地嵌入城市治理、服务市民生活,如何让城市更宜居、更安全,考验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智慧。多听听市民意见,多看看群众反映,一切以百姓幸福生活为评判标准,智慧城市建设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好效果。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