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绿色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陕西岚皋发展生态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乱石地”成为“聚宝盆”

本报记者 龚仕建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08日   第 16 版)

  金秋时节,陕西省岚皋县石门镇庄房村一片丰收景象。村民余贤成又来到他家的槐树林下查看魔芋,柄壮叶绿的魔芋葱茏了整块林地。余贤成笑得直咧嘴:“今年魔芋长势很好,收入肯定又增加了!”

  这要搁在6年前,余贤成想都不敢想,6亩“乱石地”能有今天这样喜人的收成。

  庄房村山高坡陡,泥少石多。余贤成的这片魔芋地也不例外。曾经,这里杂草丛生,荆棘遍地,大大小小的石头夹杂其间,种不成庄稼,只能荒着。2018年,这片原本谁也瞧不上的地,被人看上了:地里的“白火石”,实际是石英石,有很高的开采价值!他们找到余贤成,想把这片地租下来,开采石英石。

  余贤成不敢应,把这事告诉了村两委。由于岚皋地处国家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水源涵养地,开采会破坏植被,污染环境。县、镇、村一致认为这些石英石不能开采。

  余贤成的经历,在岚皋县不是个例。群众发展经济的愿望迫切,都说靠山吃山,山是石山,咋办?

  发展生态产业!县环保部门和石门镇负责人赶到余贤成家这片地,开出“药方”:先种树,再在树下种魔芋!

  2019年初,县环保局从县林业局协调到300株刺槐树苗,给余贤成送了去。挖坑、栽树,不过一周,余贤成夫妇便将这些刺槐树苗栽满了这片地,几场春雨一下,几抹春光一照,这些树苗便抽出嫩芽,不多久,生机一片。

  “刺槐树是速生林,两三年就能从酒盅粗长到碗口粗,从一人高长到两三层楼高。”余贤成说,之所以栽刺槐,还有一个原因,是刺槐林下的魔芋很少生病。

  看着槐树一天天长高,余贤成又开始忙活,他割了荒草,斩了荆棘,翻了地,再把地里的石头捡来铺成路。

  “槐树叶又多又密,冬天掉地上,厚厚一层,雨一淋,就成了腐殖土,用来栽魔芋,再好不过!”余贤成说。

  2021年,余贤成领到村里免费给他提供的300公斤魔芋种,把它们种到了这片林下。

  “槐树林下的魔芋肯长,栽种时只有指头大小,一年工夫就拳头大了!”余贤成说。

  余贤成告诉记者,现在这6亩魔芋,已是“聚宝盆”。怎么个“聚”法呢?暮秋至初冬,用锄头把魔芋球茎挖起来,比拳头大的球茎捡进篮子出售,比拳头小的球茎摁回土里,让它来年继续生长和繁殖。

  “一次栽培后,持续收获,不是‘聚宝盆’是啥?”余贤成笑着说。

  余贤成还在魔芋地间养了50桶蜂酿蜜。

  “这里草木量大类多,花期长,花粉足,蜜蜂酿蜜平均每桶年产10公斤蜜,百花蜜价格也好,一公斤就能卖160元。”余贤成给记者算着收入,“去年挖了1500公斤大魔芋,每公斤16元。每年卖魔芋加卖蜂蜜的收入,就有小10万元。”

  近年来,岚皋县大力发展魔芋、茶叶、猕猴桃等特色产业,不断延伸精深加工链条,壮大生态旅游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共发展猕猴桃2.6万亩、茶叶10.8万亩、魔芋14.6万亩,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魔芋之乡”等荣誉称号。

  “我们要依托丰富的山、水、林资源,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带动乡亲持续增收。”岚皋县委书记魏小林表示。

  (陈延安参与采写)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