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9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汲取奋进力量 西柏坡焕发勃勃生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老区行)

本报记者 马 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1日   第 03 版)

  “‘重操旧业’,是为了给游客讲好红色故事。”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党员闫上青,年轻时赶过马车。如今,67岁的他当起群众演员,在《梦回西柏坡》实景演出中扮演马车夫。

  75年前,党中央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西柏坡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新的赶考之路上,红色精神代代传。西柏坡村,《梦回西柏坡》实景演出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走下舞台,闫上青唠起幸福生活:“村里84户,270人,九成以上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我们的收入涨了不少。”

  不远处,西柏坡纪念馆游人如织。作为土生土长的西柏坡村人,闫文彦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在纪念馆担任讲解员。她常和游客讲父亲闫青海的故事:1948年秋,3岁多的闫青海得了重病,家里穷,父母忍痛打算放弃治疗。董必武夫妇发现后,将闫青海及时送医救治,这才保住他一条命。后来,闫青海还担任过西柏坡村党支部副书记。

  作为老区年轻一代,闫文彦想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2023年,西柏坡村集体年收入超5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逾342万人次来到西柏坡纪念馆,感悟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新的赶考之路上,艰苦奋斗闯新路。走进位于西柏坡镇西沟村的西柏坡功能农业示范园区,村民魏波海正在查看香菇长势:“去年靠这个香菇大棚,挣了15万元。”

  2023年初,在西柏坡镇支持下,西沟村建成示范园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村企合作模式。租用大棚的36户菇农,户均年收入超8万元,魏波海就是其中一户。尝到甜头,他今年又一口气租用了3个大棚,“苦干实干,我们要靠勤劳致富!”

  矢志艰苦奋斗,红色沃土焕发勃勃生机。西柏坡镇16个建制村,村集体年收入超20万元的已逾六成。

  新的赶考之路上,凝心聚力向未来。西柏坡镇北庄村,是名副其实的团结村。“《团结就是力量》这首革命歌曲,就是从我们这里唱响的。”回村创业青年王亚梅,把她在村里开办的手工坊取名为“团结手工坊”。村民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布鞋,线上销售,也向游客开放研学体验。

  这个手工坊很团结:镇、村帮忙,组织周边村民到手工坊务工;县里建设电商直播助农惠农展销基地,为手工坊等创业主体提供场地。王亚梅也出力,免费培训、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上下齐心,干群协力。北庄村近年来打造农业休闲综合体、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多个产业发展项目,在项目的带动下,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逾2万元。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