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8月14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双昌”两村携手记(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

本报记者 杨烁壁 刘新吾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4日   第 01 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重庆荣昌区普陀村的水库水,流进了四川隆昌市三合村的农田。

  “放水喽!”水稻灌浆时节,普陀村种粮大户蓝云霞松开阀门,清水从田块一角的水龙头中流出,不一会儿便为地里的水稻解了渴。

  蓝云霞浇的地,是从三合村村民刘和荣手中流转来的。

  田垄上,刘和荣手摇斗笠,瞅着满畦的清水说:“这场景,3年前可不敢想。往年浇水都要向邻村借,抹开脸、跑断腿,可总是不够用。”

  三合村和普陀村紧挨着。山上的水库是普陀村建的,三合村要用水,得先过普陀村,之前双方一直谈不拢。

  这事儿,普陀村新任村支书唐强看在眼里,三合村老村支书王东急在心里。双方都在合计。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扎实推进,2021年,四川重庆携手,建起了“双昌”农业合作示范园。示范园先行区,就选在三合村与普陀村。

  乘着区域协调发展的东风,两个村的干部们走田埂、跨渠沟,一起商量用水的事。

  “新修一条渠,从山前的濑溪河引水,增补库存。”唐强聊怎么开源。

  “田垄下再留个口,让水顺势流,不用另占地。”王东谈如何省地。

  你一言,我一语,用水渐渐有了谱。

  示范园里,产业扎下根,资金进了村。水渠通了,水库满了,水流进了三合村,但也带来了新问题。

  “种水稻,要提前一个月上肥料,水这么流,肥都跟着流走了。”家住上游的蓝云霞说出了顾虑。

  王东心眼实:“咱们共用水,不能让邻居吃了亏。”

  唐强点子多:“大水漫灌搞不得,那咱就弄精细化灌溉。”

  今年4月,在两个村集体支持下,蓝云霞流转了两个村的大片地,申请农业贷款,给农田装上“自来水”,“引水管网埋地下,哪需要水,就开哪的闸。”水从地下流,不再带走肥,自家的肥还留在自家的田。

  如今,行走在示范园先行区,千余亩农田边上,近百个水龙头成了新景观。蓝色水龙头伸出田垄,给诗画田园添了彩。

  变化不只是用水。

  “双昌”的路畅通了,一条双向6车道、总长35.8公里的大道通车,物流更高效;产业链打通了,“双昌”共建了4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稻田虾等特色农产品进了城里的商超,鼓了村民的钱包。

  “双昌”农业合作示范园内,人均年收入从成立前的1万多元,增长到去年的2.6万元。“今年预计能到3万元!”唐强说。

  放眼望去,水渠清水汩汩,水稻长势喜人,劳作的村民,翩跹的水鸟,构成了一幅田园画卷。川渝交界处的美丽乡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故事还在继续。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