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民主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8月01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代表之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1日   第 18 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长乔亚群: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另一方面要着力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性公共服务需求。

  用好“重点筛查”办法,提升就业公共服务的到达率。集中力量做好就业服务,根据失业、就业登记数据,对辖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摸排,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援助服务,确保重点人群“全覆盖”。

  积极推动服务数字化,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核心是促进机会均衡、确保社会公平,让群众都能获得大致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和医联体建设,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地区内各级医疗机构数据的互联互通。

  好钢用在刀刃上,不断加大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持续加大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不断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聚焦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强化教育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

  (本报记者  乔  栋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

  为学生就业创业铺路搭桥

  开展创业就业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就业创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路径。

  高校是培养青年学子的重要阵地,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开展创业就业教育可以通过走访企业建立高效联系,打通选人用人通道。可以举办企业进高校对接会、接洽会、宣讲会,把就业机会送到青年学子身边,让青年学子有更多选择机会。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推动高校带领学生走出去,走进企业长知识、增见识,让就业育人更有实效性。

  通过加强政策支持,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提供创新创业空间和载体,引导青年学子发挥专长进行科技创新。另外,可以汇集“家校社”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注重社会实践的研学机会,为学生就业创业铺路搭桥。

  (本报记者  邵玉姿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

  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只有不断压实责任、健全机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守底线、强增收、促振兴,才能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健全落实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做到风险动态清零。必须始终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动态监测、精准帮扶,同时通过设置“防贫保”“巨灾保”等保障性政策措施,全面托底保障收入低、患重病、受灾害的特殊家庭。

  抓实产业就业支撑,鼓起脱贫人口“钱袋子”。不断强化产业就业支撑,通过盘活扶贫车间等资产、招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乡村实体经济、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在产业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创造条件让农户更多获得产业增值收益。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加快改善脱贫地区水电路网等设施条件,突出志智双扶,大力培育乡村经营管理人才,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造血功能”。

  (本报记者  杨文明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来龙村党总支书记胡为义:

  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紧迫任务。移风易俗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绵绵用力、成风化俗。

  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细化倡导性标准,严格约束性措施,在人情往来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界限,推动移风易俗制度规范落地实施。推广“道德超市”、光荣榜、积分制等做法,对文明行为给予相应的激励,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强对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的建设指导,积极开展邻里互助、道德评议等活动。

  弘扬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推进移风易俗要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创新宣传教育方式,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理。

  因地制宜破除陈规陋习。态度鲜明反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抵制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普法教育,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引导群众自发抵制不良习俗,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本报记者  亓玉昆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