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哲——

我为长城建“档案”(为梦想奔跑)

本报记者 龚相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3日   第 12 版)

  李哲不是在野外“寻秘”,就是在工作室里“解密”。

  地上捡的碎石料、空中飞的改造航模、电脑里保存的200多万张图像,都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哲这20年来积攒的“无价之宝”。

  2003年的一次偶然发现,让李哲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读研期间,李哲跟着张玉坤教授一起研究中国北方堡寨聚落。一次野外勘探,团队意外发现很多古村古堡都是明长城的防御单位,此后,张玉坤决定带着团队研究长城建筑遗产保护与信息技术应用。

  “以前勘测主要靠手工绘图,但明长城长达8000多公里,工作量太大了。”一开始没有能用的低空飞行民用无人机,李哲就找到航模爱好者,给航模安上摄影设备,同时又找到专业机构,提升设备的飞行稳定性。随着无人机低空信息采集技术的普及,团队研究进度加快。

  2011年,团队建立起明长城的防御体系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探索矢量化、数字化整理数据。”2018年底,已经成为老师的李哲又带着学生启动了“长城全线实景三维图像”采集工程。

  历经近6年时间,日均采集五六公里城墙,跨越13个省区市……团队对明长城全线超九成人工墙体进行“扫描式”连续图像采集,“图像可精细到厘米级,连砖缝都可以看到。”李哲说。

  在调研过程中,李哲和团队也发现了长城的许多“秘密”。比如,引发学界关注的发现——暗门。

  长城的暗门与关、口类似,是一种为通行提供便利的通关设施。通过数据库比对和实地踏勘,团队甄别出130多处长城暗门实物遗存,结合舆图,共确认220余处长城暗门,并为暗门构建了谱系。

  2023年底,团队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明长城段首次发现了史书中记载的暗门中最为隐秘的突门实物。“突门的外侧封堵层结构因脆弱难于保存,偶有遗迹也极易被误认为是墙体破损而被忽视。”李哲说,“这也提醒我们必须加快调研和数字化进程,助力做好长城保护传承工作。”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长城的数字化工作,为长城全线做好数字化存档工作,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长城、了解长城。”李哲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