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视觉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5)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大栅栏街区活力足(新时代画卷)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3日   第 13 版)

  整体风貌
  俯瞰大栅栏。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整体风貌
  大栅栏商业街人来人往。
  滑 斌摄

  整体风貌
  市民游客在大栅栏内的北京坊休闲娱乐。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街区特色
  大栅栏内联升总店,顾客在选购商品。
  杜建坡摄(影像中国)

  街区特色
  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上,一名老师傅在制作特色皮具。
  李 刚摄(影像中国)

  文化空间
  大栅栏铁树斜街上的93号院博物馆内景。
  鲁金富摄(影像中国)

  文化空间
  大栅栏内的北京大观楼影院内景。
  宋家儒摄(影像中国)

  文化空间
  大栅栏内一家书店,顾客在选购。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文化空间
  大栅栏铁树斜街59号的未来邮局。
  鲁金富摄(影像中国)

  文化空间
  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教一名小朋友画老北京兔儿爷。
  于志强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漫步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鳞次栉比,老字号荟萃云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融合共生,让这个历经600余年沧桑历史的老街区焕发新光彩。

  在保护中下足“绣花”功夫。北京市西城区对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院落、街巷进行节点式改造,逐步再连成片,最大限度保留老街区的文脉肌理。

  微改造改善人居环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现代化改造让胡同居民生活环境更美好。改造的不仅是看得见的街巷,还有看不见的社区生态。从打造“共生院落”,到建设“共生街区”,老居民、创业者、游客,商业、民居等融合共生,推动老街区有机更新。

  新业态激发人气活力。大栅栏街,商铺林立;杨梅竹斜街,文艺范十足;琉璃厂东街,书墨飘香……结合老街区历史文化特点,通过规范引导、精准招商引入特色业态,激活历史文化因子,老街区更具魅力、更有活力。

  (本报记者  李建广  施  芳)

  

  街区明信片

  北京市西城区前门外有一条老商业街,它就是大栅栏。大栅栏始建于明朝,从清代繁盛至今,是北京传统商号品牌的聚集地。2015年,北京市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街区内保留有明清以来不同时期的建筑,汇集众多老字号,还有许多名人故居、会馆、书局等。街区内的胡同基本保持着原有的空间特色和城市肌理,是北京城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置身大栅栏,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浓郁的市井烟火气。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