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经济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杭州萧山:乡村博物馆留住乡土文化记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7日   第 10 版)

  名人故居、非遗技艺、民俗风情……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一座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博物馆成为居民、游客学习、休闲的好去处,成为广袤乡间亮丽的人文风景。近年来,萧山区以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为抓手,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大力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成功创建27家省市级乡村博物馆。

  注重乡土特色,传承乡村文脉

  乡土文化和文物建筑要“活”起来,既要保留“乡土味”,开展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作,也要因地制宜实现活化利用。

  近年来,萧山区以乡村博物馆建设为契机,指导帮助镇街修缮一批以名人故居、历史遗迹为代表的文物建筑。欢潭村的欢禧咖啡店,原为江南织造厂,欢潭村通过产业招引赋予其新生命。咖啡店装饰别出心裁,还成为集便民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公共空间。

  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化陈列布展,萧山区一批批文物建筑修缮更新,既发挥了文化和教育功能,也解决了文物建筑修缮后活化利用难、管理维护难等问题,部分文物建筑在修缮活化利用后还提升了保护级别,实现了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环。

  为提高基层修缮文物建筑的积极性,萧山区还专门出台活化利用补助政策,支持镇村及社会力量建设乡村博物馆,给予场馆20%的布展资金补助。政策实施以来,全区已有15家乡村博物馆获得修缮或布展补助,累计金额达2500余万元。

  为进一步强化管理,促进长效运营,萧山区出台了《萧山区乡村博物馆综合考核办法(试行)》,对场馆综合运行、藏品管理、陈列展览、开放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补助金额。

  考虑到乡村博物馆专业层次不一、专业力量有限,萧山区主动与浙江省内高校联系,通过签订校地合作协议,邀请相关专业师生开展史料挖掘、文案编写等工作。近年来,先后有近10处场馆完成文案编写工作,大幅提升展陈专业水准。

  增强动力活力,实现长效运营

  得益于对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近年来,萧山区乡村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展现出乡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在萧山区进化镇,一个“没有围墙的乡村博物馆群”在村落间形成。进化镇依托全国首家以印纹硬陶为主题的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串联辖区内6家乡村博物馆和文化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博物馆群矩阵,并充分发挥非遗特色酒店、景区村庄等资源优势,推出博物馆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青少年研学实践基地。

  以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进化镇通过校地合作、党建联建等模式,探索植入“博物馆+文创”“博物馆+非遗”等模式,整合本地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村落风貌文化资源,融合“共富工坊”的农特产品、文创设计,把人气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效促进乡村共富。

  乡村博物馆从“活”起来到“热”起来,既要良性运营,也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萧山区充分发挥历史名人等影响力,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乡里乡外的人才支持、投入乡村建设。河上镇在村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建起乡村博物馆。以文育人,乡村博物馆建设不仅使乡土文化迸发新活力,也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生动案例。

  乡村博物馆既让乡村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让乡土文化浸润人心,也通过文化展陈、产业融合等方式,服务乡村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下一阶段,萧山区将全方位整合资源,进一步打造“萧山乡村博物馆群落”品牌,高质量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将乡村博物馆打造成展示乡土文化和弘扬乡风文明的重要窗口。

  数据来源: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宣传部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