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草种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达到每年3万吨左右草种生产能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0日   第 14 版)

  本报北京7月9日电  (记者李晓晴)记者从全国草种业发展现场会上获悉:国家林草局积极推动草种业发展,在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已经形成近60万亩草种繁育基地,达到了每年3万吨左右的草种生产能力,其中生态修复用草种产量每年1.69万吨。

  会议指出,我国草种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各类草种进口依存度都很高,特别是适用于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的优良乡土草种严重缺乏。据国家林草局统计分析,随着大规模国土绿化和草牧业转型发展的推进,我国草种需求量逐年增大。未来一个时期,“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矿山修复、盐碱地治理、饲草种植、城市绿化等领域,会产生每年10万吨以上的草种刚性需求。通过抗逆性和生产力兼备的优良乡土草种修复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产力和载畜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草原修复治理成果巩固和草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当前,要紧密围绕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和现代草牧业发展的用种需要,加快推进草种工作。各地要勇于创新机制,加强林草融合,依托国有林、草场建设草种基地,破解用地难的问题。要科学利用天然草原,拓展草种繁育空间,结合区域水土气候条件,筛选主要建设草种,突出抗逆性和生产力兼备的优良乡土草种,加快提升草种生产能力,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