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以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新时代美术作品中的共产党员形象

于 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30日   第 08 版)

  中国画《时代楷模——优秀共产党员钟扬教授》,作者张渭人。

  油画《大国工匠》,作者张弦。

  油画《让生命绽放绿色——苏和》,作者袁元。

  镌刻时代、弘扬精神,是新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陆续开展,以及各地美术创作工程的持续推进,美术工作者对革命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不断丰富。其中,如何艺术地展现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和先进事迹,是新时代美术工作者的重点创作和研究课题。

  跨越时空的表达、艺术本体的开掘、图像叙事的深入与媒介资源的整合,逐渐成为美术工作者表现共产党员形象的主要路径与艺术追求。一些美术工作者聚焦党的先驱们,在继承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一些美术工作者将身边的党员形象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彰显新时代共产党员开拓进取、不忘初心的精神风貌;还有一些美术工作者围绕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展开创作,通过实地考察、现场写生等多种形式使艺术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可信可敬。

  回望历史

  致敬革命前辈

  对于历史的追述和缅怀,是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主线之一,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革命先驱、仁人志士等形象更是创作的重点。如何让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有分量,成为美术工作者长期思考的课题。

  让每一笔都有历史根据,贴合“史实”,是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的重要前提。以“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为例,参与其中的许多美术工作者为了创作好党史题材美术作品、刻画好共产党员形象,不仅通过查阅文献、请教专家了解史实,还通过现场访谈、体验生活等方式走进历史时空。这些实践为美术工作者精准刻画人物的形象、神态和环境背景打下坚实基础。真实的历史细节和具象描摹,也为作品注入饱满的精神能量。

  发挥美术语言的独特优势,营造“史境”,是彰显人物精神魅力的有效方式。比如,孙景波油画《曙光就在前面——方志敏烈士就义》,以伫立在血色残阳下的英雄形象,凸显方志敏烈士为了“可爱的中国”而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郑军里、郑格、郑振铭合作的中国画《第一个广西籍中国共产党员黄日葵》,以富有构成感的图式和写意语言,展现了黄日葵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在街头演讲的英姿。这些创作表明,美术工作者不应止于对人物形象的简单摹写,而要体现艺术构思与审美观念,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巧妙结合。

  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丰富“史识”,是美术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坚实根基。王珂、张煜合作的中国画《在草岚子监狱》,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三联画形式呈现被捕的共产党员在北京草岚子监狱中虽历经磨难仍不改初心的革命精神,展现了理想信念之美。

  作为新时代各地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多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讲述革命故事,让“史实”借“史境”的叙述而生动完满,继而向观者传递“史识”价值。通过艺术回望历史、回望英雄,也在无形中实现了信仰的传承。

  紧随时代

  捕捉闪光瞬间

  近年来,一批党员干部人才心往基层想、身往基层沉,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鲜活的实践丰富着美术工作者的创作。他们深入生活,用画笔捕捉各行各业共产党员的闪光瞬间,通过多元艺术手法,以近距离、“进行时”展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事业的新时代共产党员风采。

  在有组织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和展览中,一些美术工作者以群像塑造强化主题、丰富叙事,凸显基层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譬如,张可扬油画《草原深处党旗红》以生动有力的造型语言与环抱式构图,表现流动党群服务队深入牧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场景。李前油画《强国有我》以单纯鲜亮的色彩、层次分明的画面构成,彰显青年党员群体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的蓬勃朝气。还有一些作品通过描绘党员干部人才深入乡村的情景,折射出共产党员深扎基层一线、热忱服务人民的火热实践。在这些画作中,鲜活的形象、高尚的品质、崇高的精神,成为美术工作者塑造共产党员形象时的重点追求。

  在专题展览中,一些美术工作者自发围绕共产党员形象创作的作品,凭借独特的构思布局、艺术手法等令人瞩目。像“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上,陈勇中国画《党员突击队·抗洪战士》以组画的形式、连环画的叙事逻辑,展现了党员突击队不畏危难、冲锋在前的英雄气概。“时代之光——第五届中国油画展”上,刘文伟油画《劳动者·记港珠澳大桥建设》则采用近距离视角,以粗粝大气的笔触,描绘大桥建设者中的党员肖像。这些新作反映出美术工作者在创作中对共产党员群体的自觉关注,以及力求突破“模式化”的创作实践。

  无论美术工作者以何种方式描绘新时代共产党员形象,其背后都体现着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不仅给人以心灵的触动,更激励着观者踔厉奋发。

  立足本体

  讲好感人故事

  通过富有故事性的图像叙事塑造人物形象,历来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以来,以表现共产党员先进事迹为主要方向的美术创作,通过不断创新艺术手法、深研艺术本体语言、探究图像叙事规律,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讲述共产党员故事的美术佳作中,油画作品占据相当比例。这些作品既以油画的较强表现力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也体现了美术工作者对油画民族化的持续探索。比如,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最美中国人”美术作品展上,孙立新《高原“守护神”——郭毅力》以写实的人物形象、亮丽的色彩,颂扬主人公扎根雪域高原38年的奉献精神。画家将对英雄的热爱、怀念、崇敬融入笔端,在人物造型、动作设计和环境烘托等方面都“力求以朴素与真实作为衡量和取舍的标准”。袁元《让生命绽放绿色——苏和》以“宽银幕式”构图表现主人公在戈壁滩上坚持十余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感人事迹。孙浩《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则以直线、斜线、弧线的交织与代表性意象的组合,传递出主人公对舰载机事业的一片赤忱。此外,如周武发《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张弦《大国工匠》等油画作品,或截取先进典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瞬间,或聚合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中的贡献,以艺术叙事讴歌了共产党员敬业奉献、实干担当的品格。

  雕形塑魂,是雕塑艺术的特点。在共产党员形象塑造中,雕塑作品发挥着独特作用,立体呈现了典型人物的形象与精神。吴为山《郝跃像》以写意性的泥塑表现手法,展现了扎根祖国西部四十多年如一日、深耕讲坛的教书育人楷模形象。鲍海宁《治沙英雄——王有德》通过主体人物、劳动工具与沙漠植被环境的有机结合,艺术地树起一座当代治沙英雄的“记功碑”。李迅《优秀干部——杨善洲》选取杨善洲植树时小憩的场景,以具象写实的手法生动刻画人物神情,赞颂了他矢志“献给家乡满山绿”的高尚品格。

  当下,数字技术发展为美术作品的传播提供更多可能,也让红色精神绽放时代光芒。以《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为例,节目综合运用动画示意、嘉宾访谈等形式,生动讲述作品背后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让经典党员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未来,如何以数字技术与美术作品的深度融合,助力讲好党的故事、新时代故事,值得美术工作者持续思考。

  展现初心使命之美,是表现共产党员形象的美术作品的共同特征。新时代,这类美术创作进一步突破固有模式,显现出鲜活生动、守正创新、多元拓展、贴近生活的艺术特色。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和实践浸润下,围绕共产党员展开的艺术创作,也让美术工作者与观者得以从更具温度和深度的视角,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版式设计:蔡华伟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