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杨梅洲上飞虹

谢枚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9日   第 08 版)

  淅淅沥沥的梅雨浇灭不了人们炽烈的情怀,在一束束目光热切地聚焦下,最后一朵焊花粲然绽放,宣告了杨梅洲大桥顺利合龙!我想,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从此将铭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我第一次来到杨梅洲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那时,我在坐落于湖南湘潭北郊的一所省属中专就读。临毕业,年轻的班主任贾老师组织我们去杨梅洲踏青、野炊。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二十多辆单车潮水般涌出黄土坡上的校园。穿过石码头乡间的田畴、弯弯绕绕的街巷,过望衡亭,经窑湾渡口,寄存好车辆,欣欣然乘上乌篷船,终于抵达洲上。这一辗转足足耗上个把钟头,但心里很快被阳光、沙滩、鲜花、绿树、青草、欢声笑语充盈。

  站在洲头,难免让人从心底发出万端感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浩瀚的湘江奔涌到杨梅洲时,好似一个急刹车。强劲的水流将河道冲击成一个U字形。久而久之,江心之洲诞生。杨梅洲四面环水,是湘潭市区唯一的大河洲。从“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帆樯林立、“蔚为都会”,再到荣获“金湘潭”之称,古老的杨梅洲记录下湘潭人依水而居、湘潭城因水而兴的传奇。这里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杨梅洲是南北隔水相望的两个小沙洲,分别住着两户渔家,一家姓杨,一家姓梅。两家的儿女长大后,定下了亲事。梅家担心女儿嫁到杨家后,隔着江水相见难。于是,两家人齐心协力,从他处挖来泥土填入江中,终于将两个小洲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大洲。后来,洲上的住户逐渐多了起来,为了铭记两家人的功德,便将这个洲取名杨梅洲。我想,这个传说,倒是与愚公移山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闪烁着民间的智慧,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据说正是这里诞生了潇湘八景中的“渔村夕照”。夕阳西下,沐浴在余晖中的渔村便成了仙境。恬静的村舍,悠扬的炊烟,翠绿的树叶在微风摇曳下一片片闪烁着金光。江水轻漾里,低低盘旋的沙鸥,洒落一江清脆的啼鸣,一幅渔歌唱晚的图画。

  湘潭境内,湘江之上,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建成了湘潭一大桥、三大桥、四大桥,成为连接主城区的重要过江通道。可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三座大桥早已无法满足湘潭民众的出行需求,更不能承担起一座城市发展壮大的重任。终于,在期盼中,杨梅洲大桥动工建设。

  建成的主桥全长一千一百多米,是湘潭目前跨度最大的斜拉桥。我抬头仰望杨梅洲上的这“第一跨”,“缥缈飞桥跨半空”,犹如一道飞虹腾空。它是承载理想的舟楫,带给人以无边的遐想和丰盈的美感。我眼中的斜拉索桥,多像竖立的琴弦,在我心底弹出自豪的乐章。而站在大桥上俯瞰江心之洲——杨梅洲,它更像一艘整装待发的航船,远征的风帆在长风浩荡里飘拂,猎猎作响。潇湘八景之外,又一幅时代的新景已在这里绘就。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