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卧龙堡里古树多

綦国瑞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9日   第 08 版)

  我爱看古树。就像在山东曲阜的孔林,听着松柏的风鸣,我仿佛能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木轮车吱吱嘎嘎的声响;闻着松柏的异香,仿佛闻到了孔尚任书写《桃花扇》的墨香。一棵古树可以看作一方土地的地标,如广野中耸立的高山,如沙漠中的清泉。这回,是在一个小小的山村里看到了一片古树。

  小山村,是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的卧龙堡村。从镇上到村里去是一条宽阔的路。走着走着进入了一个山窝,这里是著名的昆嵛山的余脉。春末夏初是胶东最艳丽的季节,卧龙堡村那满山松树、柏树,满坡的槐树、柳树,满村的楸树、香椿树、皂角树、四月雪,还有路边的野草都在利用这个美丽的季节拼命地伸展自己的腰肢。它们交织在一起组成深深浅浅的绿。阳光照在身上的时候,一片树叶、一根小草都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来的光也是娇嫩的,透着青春活泼的气息。那花香与草香粘在一起的味儿,与树香交织在一起,直沁心脾,让人迷醉。

  那层层叠叠的闪着金光的娇媚的绿啊,直直地把这汪洋成一片绿色的海。卧龙堡就成了海中的绿岛。村头就是一座绿色的山。走近去看,是三棵相距不远的雪松,枝杈交错。树干粗壮,四五人才能合抱。奇异的是那些枝枝杈杈几乎都是平行着生长的,沿着层层树杈可以轻松地爬到树顶。据说明末清初的时候,从文登大水泊搬来几家人在此定居立村。其中有位读书人爱雪松的高洁,就带着两个儿子,每人栽下了一棵雪松。初时,树木矮小,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孩子们借树枝“打提溜”,天长日久,树枝都被拉直了。随着树木长大,密密的树冠既能遮阳又能避雨,从此成为村民集会的地方。抗战时期,村里的小伙子曾在这里戴上红花走上抗日战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村民们集合下地劳动的地方。现在这里又是村民们休闲、跳广场舞的好场所。这三株雪松啊,它们随岁月生长,见过兴衰,知道冷暖,英雄的形象储存在它们的年轮里,生活的滋味渗透在它们的皱褶里。我凝望着它们,敬畏之意油然而生。

  离雪松不远,温暖的阳光下还飘浮着一片绿色的云。那是一棵楸树的巨大树冠。碧绿的叶中间正盛开着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很像是一盏盏亮着的小灯笼。据说,这棵楸树早已过了百岁的生日。一片绿云里亮着那么多的小黄灯,看着看着就把它们看成了湛蓝浩空中那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了。这样的景色多么容易成诗啊。据说楸树可以活到五六百岁,这棵楸树大概正当少年呢。而走在村中的任何角落,抬眼都可以看到一段绿色的树梢,像是大漠深处整装待发的火箭,看架势足有四层楼房高。终于走到它的跟前,这是一棵柏树,已有两百余岁。我找了一位友人同抱,抻了抻胳膊,才勉强搂住。

  在这绿岛中徜徉,不断见到让我惊异的古树。这里群山环抱,绿水长流,雨水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给了古树适宜的生长条件。听说有人想买走村边的一棵古楸树,被村里人拒绝了。看来,卧龙堡的古树多,更多是因为这里的人们。他们爱古树,想把它们郑重地留给子孙后代。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