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假日生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又见一河碧水清波(家在运河岸)

杨文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9日   第 07 版)

  我今年78岁,打小就住在扬州东关街上的古运河边。

  小时候,运河水很清澈。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东关街附近的运河两边建起了化工厂、电厂、面粉厂。加上当时河边居民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也多,大家把生活污水随意倒进河里,导致河水又脏又臭。到了黄梅雨季,河水倒灌,一些低洼的房子就会被淹。为了改善生活环境,2000年以后,政府对东关街一带居民进行搬迁,同时对运河两岸开始整治。

  2008年,我搬迁到3公里外运河三湾旁边的杉湾小区。老房变新房,可周围环境还是让人糟心:运河边农药厂、制药厂、化工厂等大大小小的工厂80多家,废气废水直接排到河道里。我这个人好动,但那个时候只能在小区里转,闷得慌!

  这个情况从2014年开始改变。当时,扬州启动了运河三湾综合整治工程,不仅搬走了所有的污染工厂,还疏浚、治理了河道,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美化。2017年9月,运河三湾景区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

  现在,我出了小区就走进了景区,春天鸟语花香,夏天树木苍翠,秋天层林尽染,冬天空气清新,幸福指数直线上升。景区里有可以安静看书的城市书房,有供年轻人锻炼的足球场,有供老年人健身的运动设施,还有供孩子们玩耍的大沙坑。除了居民之外,也有许多游客和年轻人来这里休闲参观。

  我天天到景区锻炼健身,时常会遇到外地游客不了解运河三湾的来历,向我提出“这里以前是什么样的”“景区什么时候建的”等问题,我都向他们详细介绍。从2018年开始,我就发挥老党员的余热,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主动向游客、学生讲述运河三湾的变化。

  运河三湾景区里有两座桥,一座是凌波桥,代表了运河流动的遗产;另一座是剪影桥,代表了扬州非遗剪纸文化。它们象征着大运河的多样遗产在这里交相辉映。每当我对游客讲到这些话,大家都会一起鼓起掌来。

  除了生态环境变美,运河的文脉也在两岸得到了延续。2021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馆,有时候馆内会有评弹等非遗展演,只要有空我都去看一看、听一听。乐于亲水的游客喜欢沿着3公里的环形休闲步道,览水清岸绿,看水鸟蹁跹;热衷骑行的游客则不会错过“78环岛旅游大道”这条运河生态水系骑行线路,感受扬州“绿肺”的魅力风光;到了晚上,人们还能登上古运河上的游船,选一个露天座位,一路从南门遗址码头驶向便益门广场,在灯光的装饰下,两岸古港口、古城池遗址依次登场,夜游的乘客犹如在古运河上穿梭了千年。

  大运河由内而外地变美了,家住运河边,我感到心旷神怡。

  (本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