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路径 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8日   第 12 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国有大行,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简称“工行湖北省分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力度,持续提升对科创型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新路径。

  精准适配,满足企业需求

  工行湖北省分行顺应湖北高质量发展趋势,助力湖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科创企业已成为湖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同时,科创企业具有“两高一轻”的特点,即高技术、高风险、轻资产,传统金融产品服务很难完全贴合企业需求。

  对此,工行湖北省分行不只是关注财务指标、资产状况,更关注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研发能力和市场发展前景,并根据科创企业的发展阶段、主要需求等,充分利用总行赋予的业务创新权限,凭借精准“引流”与高效“滋养”策略,为企业量身定制创新产品及服务方案,先后研发了科创领军贷、专精特新贷、科创e担贷等一系列特色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科创企业注入发展活力。

  截至2024年5月末,工行湖北省分行科创贷款余额960余亿元,较年初增长70余亿元;科创企业贷款客户2900余户,较年初增长近400户,贷款增量、客户数量增幅分别为7.9%和15.18%。

  多措并举,提升服务质效

  近年来,工行湖北省分行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将科技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在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专项举措等层面多措并举,全方位支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战略规划层面,工行湖北省分行将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纳入长期战略规划。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工行湖北省分行在经济资本计量、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设置独立的信贷计划和收费减免机制,加大金融服务专项费用、专属激励的倾斜力度。

  在组织架构层面,2021年初,工行湖北省分行成立华中地区首家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成立科创金融发展委员会,出台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工作规程、实施方案、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搭建“1+1+3+N”科创金融组织架构,充分激发服务合力。赋予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独立审批权限,建立科创信贷“1+3”业务模式,发挥前中后台联合作业优势,单笔贷款审批时间由过去的一周缩短为30分钟左右,服务效率显著提高。

  在专项举措层面,工行湖北省分行加强研发推广服务科创型企业的投融资产品,为科创型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降低其融资成本。同时,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的合作,打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为科创型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数智赋能,加强能力建设

  面向未来,工行湖北省分行将以“平台化运营、数字化管控、智能化决策”为发展思路,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全力服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强数字化赋能。积极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打造数字工行,加强金融科技在科技金融业务中的应用,提高服务效率。工行湖北省分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定制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构建差异化智能算法模型,实现批量主动授信,助力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

  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行湖北省分行将培养一批既有金融知识和实践经验,又对新兴技术有深入了解的客户经理和信贷审批人才。同时,针对科创企业信贷业务制定专项考核办法,完善、落实信贷尽职免责机制。

  探索开展投贷联动业务,通过与投资机构合作、持有科创企业股权或认股期权等方式,更好帮助科创企业成长,从而对服务科创企业形成正向激励。

  数据来源: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