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扮靓乡村需“两全”(纵横)

朱浙萍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6日   第 07 版)

  “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近日,据报道,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走偏现象。比如对蔬果种植、畜禽养殖等问题采取“一刀切”禁止的简单做法,引发讨论。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着广大农民提升乡村风貌的深切期待。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应该生活舒适、宜居宜业,是村子里有小桥、流水、人家,门口有绿树、池塘、荷花,房前屋后有蔬菜、瓜果、鸡鸭。近年来,各地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也要看到,一些片面追求环境整洁的做法脱离实际,容易导致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不仅影响整治效果,也影响农民的获得感。

  现代化的人居环境与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实际上并不矛盾。浙江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

  比如,在浙江乡村成为网红打卡地的“一米菜园”,农户利用自家房前屋后、村里零星空地,打造出一方方精致美观、创意十足的菜园。这些菜园不仅有利于实现整村环境提升,满足了农民种菜需求,还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可谓有颜值、有价值、有产值。衢州还将“一米菜园”创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市乡村全面振兴考核体系。

  再如,温州永嘉县不少山区乡村,为了解决散养鸡鸭带来的脏乱问题,村镇干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因地制宜,在附近的山林集中建起圈养区。鸡鸭住上挂着“农家珍品”等特色木牌的“山间小院”,成为城里人求购的“香饽饽”,村庄环境整洁度也大幅提升。

  这些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人居环境整治,必须立足农村实际、紧贴农民需求,不搞大包大揽,而是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乡村从来不缺少创新和创造,鼓励广大农民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编自《浙江日报》,原题为《扮靓乡村,“两全”计远胜“一刀切”》)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