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市万州区搭建综合农事服务平台——

当好乡亲们的“田保姆”(三夏进行时)

本报记者 王欣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0日   第 03 版)

  无人机对雨台村稻田进行飞防作业。

  万州区综合农事服务与应急中心停放的农机。
  以上图片均为夏娟摄(人民视觉)

  下午3点,重庆万州区龙沙镇雨台村,冉世田刚在一块地里忙完,来不及歇口气,又骑着摩托车赶去万州区综合农事服务与应急中心。

  中心的院坝和仓库里,停满播种机、育秧机、旋耕机等设备,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也堆得满满当当。中心集农资农机供应、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技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冉世田正是这里的负责人。

  “我们的农资、设备都很全。”冉世田边说着,边把技术手册分发给前来选购农资的农户,“中心要办4期农机手操作实践培训班,大家有空来参加。”

  刚进办公室,冉世田腰间的对讲机就响了起来:“冉老师,拖拉机陷进去了。”是种粮大户晏兴华。

  “莫怕,马上来。”冉世田开着大拖拉机赶往现场。拿出缆绳,没几下就把晏兴华的拖拉机拽出来。“我晚点给轮胎安上防滑链,就不容易陷车了。”冉世田说。

  晏兴华原本在外做生意,如今回乡流转了280多亩地种水稻:“听镇里说,今年有100多人回来种水稻,大家是奔着好政策、好服务来的。”

  刚接手这280多亩撂荒地时,晏兴华有些后悔:“田是梯田、土是生土,栽苗、收割全靠人工,这地不好种。”今年初,综合农事服务与应急中心的成立,让晏兴华心里有了底气,“我的秧苗是中心育的、机子是从中心租的,技术问题也随时有人帮解决。”

  田里的事处理完,冉世田向晏兴华家的院坝走去。屋里,数字大屏实时显示着虫情统计、水质监测、空气质量等数据。检查完稻田智能化管控系统提供的信息,冉世田下了判断:“你的水稻处在分蘖期,近期要重点观察有没有病虫害。”

  “之后收了稻子,你也不用操心。到时候,移动烘干机直接开到院坝。我们还可以帮你找客户。”冉世田“打包票”,会全流程做好服务。

  “我们已服务2万多亩地,未来力争服务能力突破10万亩,当好乡亲们的‘田保姆’,让他们种地更省心、更安心。”冉世田告诉记者。

  重庆“六山三丘一分地”,2805万亩耕地中约90%位于丘陵山区,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举措。万州区初步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龙头企业为骨干、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截至去年底,全区累计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2131家,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61万亩次。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