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婺剧之乡的魅力和吸引力(艺近人和)

顾 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0日   第 20 版)

  戏曲乐队在演奏。
  刘笑霖供图

  游客在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郑店村沉浸式体验婺剧文化魅力。
  金华市金东区婺剧促进会澧浦分会供图

  核心阅读

  因为风景优美,婺剧传承悠久,文化与生态、产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山门头村成功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全国夏季“村晚”落户于此。

  郑店村办晚会,不仅不需要邀请外面的表演队,村民争相报名还不一定排得上号。全村千余人口,1/3村民上过台。

  

  5月29日

  浙江金华永康市山门头村

  “帅字旗,斗大的穆字显威风,穆桂英五十三岁又出征……”5月29日晚,由浙江金华永康市山门头村村民自编自导全妆演出的婺剧节目《穆桂英挂帅》,在该村夏季“村晚”惊艳亮相,赢得满堂喝彩。

  因为风景优美,婺剧传承悠久,文化与生态、产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山门头村成功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全国夏季“村晚”落户于此。当晚,这场“还是江南好”活动,将“婺剧之乡”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婺剧《万紫千红盛世山门》开场,小品《我很忙》讲述一个婺剧老戏迷受邀教学,最终收获丰硕的故事……“台上演婺剧,台下跟着唱。这真是我心目中的‘村晚’!”游客张先生由衷感叹。

  当天下午,记者赶到了山门头村,一进村,铿锵的鼓点就把大家吸引到文化礼堂。“注意表情和动作,我们再来一遍。”礼堂内,永康市南姐艺术团负责人章燕南正忙着指导村民排练剧目。50多岁的章燕南,一招一式尽显功力。她出身婺剧世家,祖辈就办过婺剧团。2021年,章燕南牵头组织村民和婺剧爱好者,建起永康市南姐艺术团。“这个剧团主要由山门头村村民组成,成员36人。都不是专职,因为热爱聚在一起,每月下乡演出,推广婺剧。”章燕南告诉记者,这次“村晚”,艺术团演出《万紫千红盛世山门》和《穆桂英挂帅》两出剧目。

  山门头村有深厚的婺剧基础和传承,村里上至八旬老叟,下至5岁孩童,几乎都会唱几句婺剧。上世纪90年代,山门头村曾有6个剧团,是名副其实的婺剧村。“婺剧一直是山门头村的特色。从人人哼唱到举办全国‘村晚’,婺剧成了小村金名片。”山门头村党支部书记郎大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实施村庄扶持剧团运营、剧团吸引游客进村的“团村”结对模式,大家对婺剧也越来越关注,传承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6月1日

  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郑店村

  在金华市,天天有演出的乡村可不少。

  在人来人往的村子里打造一个开放式戏台,让零基础的戏迷们圆梦舞台,是种什么体验?在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郑店村,每周六下午,戏迷都会聚集到文化礼堂,沉浸式体验婺剧文化魅力。“大家平时务农,一到农闲就聚在一起排练。我们村办晚会,不仅不需要邀请外面的表演队,村民争相报名还不一定排得上号呢。”郑店村妇联主席池吉梅笑着说。

  “我们村千余人口,1/3村民上过台!”池吉梅介绍,平时村内表演队自编、自导、自演,周末有剧团来村里演出,更是热闹非常。村里的大喇叭播报着演出的时间和剧目,村民们搬着板凳占座。还未开场,台下已座无虚席。散戏后,有些村民更是久久不愿离去。

  如今,村里一座老宅已被精心改造成婺剧非遗主题馆。展示的近百件传统婺剧戏服道具,都是村民们从自家拿来的。“主题馆开放后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村中交流的戏迷也越来越多。”金东区婺剧促进会澧浦分会会长黄艳笑介绍。迈入主题馆后院,不少婺剧爱好者已经忙开了,一边为彼此描眉上妆,一边交流分享婺剧表演心得。村剧团的演员们则当起老师,根据游客的年龄、体型、嗓音等特点为其量身定制角色,并针对一些基本动作和唱腔进行现场指导。

  “今天是特地带着孙女过来体验的,现场她也跟着老师学习了一段,感觉非常有意思!”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婺剧爱好者王青莲赞不绝口,“退休后,我经常和朋友们在一起学习婺剧,听说这里有个‘戏迷大舞台’,基本上每周都会过来。”来到村中的光南文化大舞台,不少人正在台上台下忙碌着。“晚上有演出吗?”记者问黄艳笑。“是的,就是你刚刚看到的那群戏迷,他们自己演呢!”黄艳笑介绍,“今年3月起,每周末,我们都会在村里举办婺剧文化沙龙活动。大家可以化上戏妆、穿上戏服、拍婺剧照、演唱婺剧。”

  晚上6点,大戏台前坐满了人。“你们看,那不是曹晓群吗?”“哎呀,扮上之后都不认得啦!”台上,塘雅镇戏迷曹晓群以婺剧花旦造型惊艳亮相,当晚她扮演的是《三请梨花》中的樊梨花。“这样的活动特别好,不仅给我们提供互相学习的平台,还能让我们这些婺剧爱好者有机会登上舞台,过把戏瘾!”曹晓群说。

  6月3日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第二套婺韵戏曲广播体操现在开始……”走进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婺”),90后青年演员周宏伟正对着手机录制教学视频。他告诉记者,这是一套极具当地特色的工间操,能够让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婺剧的神韵和美感。“这套操和普通的广播体操相比,在口令和节拍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在配乐中加入婺剧戏曲元素,巧妙融入婺剧的动作。”说着,周宏伟向记者展示一组动作,“你看,这是我们婺剧中的云手和十字步,一套做下来,头、肩、腰、腿都能练到。”

  周宏伟10岁开始学戏,2000年进艺校,学习婺剧中的武生。“学戏很苦,踢腿、拉顶、虎跳、前扑……这些是每日必练的基本功。”周宏伟说,“武戏动作幅度比较大,受伤在所难免,磕碰更是家常便饭。”2010年底,周宏伟进入浙婺。2011年年初,他第一次跟随队伍送戏下乡时,跟腱在演出中撕裂,近9个月无法登台,险些断送武戏生涯。为了不荒废基本功,他咬着牙,坚持去练功房练习。

  如今,周宏伟已成为浙婺的新生力量,在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后,他又担演浙婺新创编的《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排练时,他遇到一个难题:“三打白骨精后,悟空忍痛拜别师父的片段,剧里设计了两三段唱词,需要表达愤怒、不舍、矛盾、挣扎等多重感情。武戏演员平时唱得不多,这正是我的薄弱点。”周宏伟说:“婺剧领军人物陈美兰老师亲自指导,帮我调整唱腔和气息,教我如何更好地在戏中投入感情。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婺剧演员,需要全面发展。”

  刘笑霖是浙婺的司鼓。去年8月,她发出第一条打鼓视频,10个月下来,账号粉丝数有105万,获得800多万的点赞量。“大家关注我,其实也是在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被婺剧魅力所吸引。”

  刘笑霖是金华武义县人,父亲是民间剧团的司鼓,她在戏台边长大,看着父亲司鼓非常帅气,耳濡目染中暗下决心也要学。司鼓是个体力活,还分文武。刘笑霖13岁初学艺,不愿学女孩的文堂,而是选择学武堂司鼓。

  老师只给每人两样东西:一个京班鼓、一双筷子,让他们拿着在专业课上练习基本功。学习过程比想象中更难、更枯燥。“京班鼓是司鼓中最小的乐器,需要打击的部位只有碗底那么大。而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每一下都要打得精准,还得有力度。”刘笑霖回忆道,“京班鼓声音比较大,为了不影响别人,我和同学们经常跑到花坛边练习,还会在鼓面上盖一层毛巾来隔音。”每天反复练习让刘笑霖的双手长满血泡,血泡破后又慢慢变成老茧。“从拿到京班鼓,到真正地打响、打对,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再加上锣鼓经、节奏练习等,光是基本功就练了两三年。”刘笑霖说。

  晚上7点,随着刘笑霖的一个手势,又一出好戏开场。乐池中,她一边演奏,一边时刻关注台上演员的动作神情、唱腔念白等。司鼓是演奏者,更是戏曲乐队的指挥者,控制着全场的节奏。他们不仅能够指挥乐队,还能通过引领乐队伴奏来表现人物性格,并基于对剧情的理解,准确无误地处理好各种节奏类型,营造出剧情所需的氛围与环境,对剧目中的起、承、转、合给予阶段性的扩展和烘托。“大到演员的一招一式,小到一个眼神变化,演奏方式都不相同,需要仔细观察、揣摩。”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作为乐队的灵魂人物,整场戏的每个细节,刘笑霖都了然于胸,“司鼓是我热爱的事业,有热爱就没有难事。”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