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广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在杭州 建设未来乡村 看见乡村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0日   第 08 版)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主动扛起“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省会城市担当,深入推进“千万工程”,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推动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努力创造发展“活”、建设“美”、治理“和”、服务“优”的乡村未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杭州看见乡村发展的“活”——

  产业活、人才活、机制活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杭州市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涵养乡村“产业活、人才活、机制活”的“源头活水”,展示了一幅农业农村生机勃勃的发展新画卷。

  产业活力迸发。围绕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强市,大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瞄准具有相对优势的特色产业,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西湖龙井、临安山核桃、建德草莓等单条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链20余条。以“农业+”为基础,着力培育乡村民宿、电商、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双轮驱动”。

  人才活力展现。深入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梯次构建“金字塔”形现代农业农村人才矩阵,启动“春雨计划”“春暖计划”等,为各类人才在乡村创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2023年,全市共计引育“乡村头雁”484人、农创客2603人。桐庐县深澳村通过打造“百匠艺术街区”,吸引60多位各类业态人才入驻,开设扎染、制茶等27种技艺学习体验项目,走出了一条产村融合发展新路子。

  机制活力涌动。坚持以“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为主线,推进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革、“股社分离”改革,创新推出强村公司等机制模式,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城乡提升工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钱塘区创新实施“钱塘巢·共富农房租”项目,盘活超过4万间农房资产,助力村民腰包鼓起来、职工租房美起来。

  在杭州看见乡村建设的“美”——

  村庄美、庭院美、田园美

  建设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杭州市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开展“山水林田湖路村”全面整治,实现乡村面貌美丽蝶变。

  村庄美得像景区。从抓点做样到连线成片再到全域景区化发展,从村庄基础环境整治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治理等,再到城乡风貌整治、城郊接合部整治……杭州市不断赋予美丽乡村新内涵,实现了行政村美丽乡村全覆盖。截至2023年底,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494个。淳安县下姜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余杭区小古城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庭院美得像花园。近年来,杭州市以实施“围墙革命”为切口,系统开展村庄空间梳理、农房改造、村道提升等行动,通过“拆围透绿”“降高透绿”等举措,实现以庭院“小美”助推人居环境“大美”。2023年,创建和美庭院5.35万户。萧山区横一村依托千亩粮田、千棵古柿树资源,打造出美丽庭院和稻香田园、古柿树园、郊野公园相融合的家门口休闲花园。

  田园美得像公园。杭州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一体化推进沟塘渠生态化改造、秸秆综合利用、抛荒整治等,全域推进美丽田园建设。临平区通过城郊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打造集农业休闲、娱乐、研学、农业科技等于一体的“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形成5000余亩都市田园。 

  在杭州看见乡村治理的“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富、人与社会和谐共治

  乡村全面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杭州市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四治融合”,有效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富、人与社会和谐共治的美好图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擦亮自然底色之美。余杭区青山村提出打造“未来乡村实验区”,以自然理念引导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人与人和谐共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杭州市充分把握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契机,积极倡导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累计建成共富村220个、共富带64条、共富联合体54个。淳安县下姜村携手周边24个村成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实现从“一村之变”到“一域之变”。

  人与社会和谐共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弘扬尊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家风,打响“千村善治”品牌。建德市千鹤村制定廉洁履职负面清单,推广“村民说事”模式,形成“清廉板凳会”做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

  在杭州看见乡村服务的“优”——

  公共服务质量优、数字场景效能优、乡村运营收益优

  近年来,杭州市突出数字乡村建设示范引领、乡村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乡村数字应用实践实效,以数智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

  公共服务质量优。设立西部地区公共服务能力补短专项资金,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城乡共享。聚焦提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推进5G基站、千兆光纤网络等新基建向乡村延伸,将数字新基建与数字应用融合推进。富阳区八一村30年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成为全省首批户户不用交物业费、年年还能有分红的社区式管理“别墅村”之一。

  数字场景效能优。聚焦数字场景多元运用,贯通“浙江乡村数字大脑+‘浙农’应用”,推进“浙农”应用与地方特色应用综合集成,持续提升“浙里办—我的家园”和“浙里未来乡村在线”应用水平。截至2023年底,乡村数字大脑累计归集“三农”数据1.2亿余条,“浙农码”累计用码2547.8万次。西湖龙井茶通过数字赋能,构建起了集“监管、保护、服务、惠农”于一体的数字化闭环体系,持续擦亮西湖龙井“金字招牌”。

  乡村运营收益优。深化“乡村运营”理念,打破村域和镇域边界,因地制宜创新探索有效的乡村运营新模式。余杭区永安村通过与周边8个村联合打造“禹上稻乡”运营品牌,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从56万元提升到505万元。临安区创新开展“乡村市场化运营”,面向全国招募“乡村运营师”,成功打造“天目月乡”“龙门秘境”等“村落景区”公共品牌。

  下一步,杭州市将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市工作要求,实施“村美民富产业旺,改革强基勇登攀”十大促进行动,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谱写杭州农业农村新篇章,真正实现“在杭州看见乡村未来”目标。

  数据来源: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