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七十年来,一代代潜艇兵耕海逐浪,一条条钢铁“巨鲸”随时待命——

潜行在更远更深的海(强军一线)

本报记者 金正波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9日   第 11 版)

  潜艇与水面舰艇协同训练。
  宋 浩摄(人民视觉)

  潜艇部队成立早期,潜艇与水面舰艇协同训练。
  资料照片

  核心阅读

  在向海图强的征程中,潜艇部队作为人民海军的急先锋和铁拳头,一直奋力求索、鼎新发展。

  70年来,一代代潜艇兵跟党走、闯大洋,勾勒出从无到有、从常到核、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壮美航迹。

  

  夏日黄昏,霞光满天。某军港,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一艘艘国产新型潜艇停泊在码头。码头一处铜铸雕塑上,“中国海军潜艇从这里启航”11个大字熠熠生辉。

  在座座军港、大洋深处,一条条现代化的钢铁“巨鲸”随时待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1954年6月19日,中央军委批准海军成立独立潜水艇大队,人民海军从此有了第一支潜艇部队。70年来,一代代潜艇兵铁心跟党走、铁血闯大洋,从白手起家到核常兼备,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慑战,用一道道向远向深的静谧航迹,锻造水下钢铁长城。

  每一道静谧航迹都镌刻着对党的忠诚——

  “潜艇兵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

  这是一场穿越70多年的时空对话。6月6日,海军潜艇学院组织的2024年春季新兵入伍教育训练结业典礼,迎来了两位为中国海军潜艇事业奋斗一生的老人,92岁的慕恩盛和91岁的刘作根。

  1951年3月,近300名来自不同单位的优秀官兵,奔赴大连旅顺港老虎尾,组建了海军潜艇建设史上首支学习队,慕恩盛、刘作根就在其中。当时,慕恩盛是二艇鱼雷兵、刘作根是三艇电工班长。

  学习期间,他们考出了优异成绩。3年学习结束后,他们奔向万里海疆,为潜艇事业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第一代潜艇老兵与最新一代潜艇新兵深情分享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慕恩盛语重心长地告诉围在身旁的新兵:“潜艇兵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

  潜艇深藏海底,是出奇制胜的“杀手锏”,常态是单艇闯大洋。

  特殊的武器装备,特殊的使命任务,注定了潜艇部队必须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潜艇部队成立以来,始终锚定铸牢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赓续传承红色基因,使战斗堡垒建在艇上,让每一道航迹里都镌刻着对党的忠诚。

  10年前,372潜艇执行战备远航任务时遭遇“水下断崖”重大险情,海上临时党委带领全艇官兵果断应对、临危不惧,凭借过硬技术成功处置险情,创造了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

  从第一艘国产常规潜艇、核潜艇下水入列,到各类新型国产潜艇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从首次试射新型导弹,到一次次突破极限执行最大自给力考核、完成极限深潜等试验任务,海军潜艇部队在一个个首次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每一次极限下潜都是生与死的考验——

  “肯定危险,但我们豁出性命也要完成任务”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对潜艇官兵来说,每一次出航都是一次无声的告别,每一次极限下潜都是生与死的考验。

  “当时一切都是未知数,今天出海了,回不回得来,谁也不知道。”回忆起30多年前核潜艇首次组织深潜试验,“水下先锋艇”首任航海长范喜德感慨万千。

  “危险不危险?肯定危险,但我们豁出性命也要完成任务!”范喜德说。

  极限深潜是潜艇不得不闯的难关,一着不慎、艇毁人亡。全体艇员镇定自若、精准操作,一米一米地稳健下潜,最终创造了该型艇首次潜至极限深度的纪录。

  试验获得的宝贵数据,也在后来用来检验和改进我国核潜艇理论研究、科研生产、战法应用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发展积累经验。

  茫茫大洋注定是坚毅者的舞台,是勇敢者的竞技场。

  某潜艇基地军史馆前广场,烈士雕像静静矗立,激励着一代代潜艇官兵继续一往无前。这位烈士叫孟昭旭,是某核潜艇机电长。

  一次远海任务中,反应堆舱内突发蒸汽泄漏故障,孟昭旭第一个进入辐射环境下作业。危急情况下他把危险留给自己,一鼓作气排除故障。在从军生涯中,孟昭旭忘我工作,45岁那年,这位战友眼里的“拼命三郎”永远倒下了。他曾反复说:“我无怨无悔。”

  “铁血艇长”蔡一清、“深海铁汉”李洪海……环境在变、时代在变,潜艇兵肩负的使命和心中的热血从未改变。

  东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军史馆内,数百件文物、上千幅老照片诉说着这支部队的峥嵘岁月,展现出一代代潜艇官兵的铁血豪情。30多年前,面对外军挑衅,该支队2艘潜艇挺进南海执行任务,出征前夕,官兵写下“誓死保卫祖国海疆”的铮铮誓言,并咬破手指摁下血手印。

  如今,血性胆气依然刻在该支队官兵的骨子里。近日,他们在深海组织实战化训练中突发“险情”,“失事”舱艇员迅速封闭水密门,奔赴破损管路点位堵漏,短时间内完成数百个操作动作。类似这样的特情演练,在所有海军潜艇部队都会常态组织,目的就是通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形成肌肉记忆,锤炼官兵克敌制胜的实战能力和临危不惧的血性胆气。

  每一项创新成果都源于奋力求索——

  “战争是力量的对抗,也是科技的较量”

  海军潜艇部队某艇员队是我国某新型潜艇战斗力建设的重要力量。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看望慰问该艇员队官兵,同他们共进午餐、深入交流。牢记统帅嘱托,该艇员队圆满完成战备远航、试验演训等多项重大任务,中央军委先后两次为他们记集体一等功。

  2023年,该艇员队全体官兵满怀深情给习主席写信。习主席回信勉励他们“努力锻造全面过硬的水下尖兵,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过硬的水下尖兵,必须人人都过硬、个个是尖兵。

  潜艇攻击力强但视距范围有限,东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艇长张洪星带领部队积极探索与水面舰艇、航空兵协同作战。几个月前的一次演习中,面对“敌”严密的反潜兵力部署,张洪星指挥潜艇时而下潜、时而变向,成功突破封锁区。

  某新型潜艇列装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后,面对装备代差,以二级军士长范杰为代表的艇员,白天爬舱室、摸管路,晚上学专业、做笔记。他们提出的数十项整改建议,被科研单位和厂家采纳。

  如今,以张洪星、范杰为代表的军官、军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海军潜艇人才力量更为充实。

  “巨鲸”潜行,制胜突击。某海域,一艘完成任务的潜艇正要踏上归程,突然收到情况通报。艇员队立即利用有限信息分析研判,各战位迅速进入作战状态。

  舱室内,AIP技师肖海生紧盯着屏幕,按照指令完成一系列操作,潜艇与“敌”快速战术周旋,最终一击制胜。AIP,意思是“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肖海生说:“战争是力量的对抗,也是科技的较量。”随着AIP的普及列装,潜艇驰骋大洋机动性更强、水下续航能力更强,带来的是更多的战术选择和变化。

  近年来,海军自主建造的各类型新型潜艇,自主研制的水声目标识别设备、潜艇战术软件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相继入列,潜艇部队水下攻防综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从无到有、从常到核、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英勇无畏的潜艇官兵将朝着更远更深的海,勇往直前……

  (孙  飞参与采写)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