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深思)

胡金焱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8日   第 09 版)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对于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科技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发展科技金融能够更好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增强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有力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仍面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任务十分艰巨。应进一步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主动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优化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畅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领域转化的通道。

  发展绿色金融,凸显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于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仍具有高碳特征,实现“双碳”目标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巨大。可加快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丰富全国碳市场交易品种、交易方式等,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跃度;引导银行保险机构规范发展绿色消费金融服务,为生产、销售、购买绿色低碳产品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发展普惠金融,夯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便利性、可得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逐步提高。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夯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可继续改进和优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发展农业保险,把资金真正用于支持“三农”发展;强化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助力加快推进社会事业补短板。

  发展养老金融,助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围绕社会成员的养老需求发展养老金融,有利于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起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养老产业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完善。面向未来,应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商业养老保险和适合老年人的健康保险,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提升线下网点服务适老化水平,提高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优化整合资源,提高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对老年人防诈骗的宣传引导,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

  发展数字金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当前,数据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数字金融,有利于把海量数据转化为发展动能,更好提升社会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为此,可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改造进程,强化数据生产、集成、共享、应用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降低金融机构内部运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数字金融产品,提升金融“线上+线下”数据的融合效率;健全适应数字金融健康发展的监管制度,督促金融机构主动建立适合自身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数字金融技术发展的统筹规划,强化政策协同配合,形成支撑数字金融发展的合力。

  (作者为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