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育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师说·讲好思政课)

张 晖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6日   第 05 版)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我已在思政课的讲堂上耕耘了20个年头。20年来,每次备课时,我总会问自己:假如我是学生,希望听到一堂怎样的思政课?课堂的设计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如何讲述才能真正让学生听得进去?

  “自我提问”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我不断走近学生、加强互动,了解学生的喜好、关注和困惑,再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讲课内容,完成一次次师生共赴的铸魂育人之旅。

  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故事感和实践性,是当下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重要所在。

  把握时代之变,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是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内在遵循。面对新时代大学生,除了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外,我还更多地在内容设计上下功夫。关注时事热点,利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典型案例和翔实数据,将理论转化为生动的阐释,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鸣、认同和接受度,在“见人见事见物”中提升思想认识,感悟真善美,洞察时与势。

  运用故事思维进行课堂讲授,将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思政课教师如何创新表达、抽丝剥茧、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动听、好听、耐听?在多年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习惯和话语逻辑,持续锤炼讲授艺术,通过场景构建、细节描述等方法,强化教学的代入感和画面感,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听、听得进去。

  发挥实践教学特色,让学生近距离洞察社会、观照时代,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当代青年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他们期望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贡献青春力量。近年来,学校探索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田野。每每看到学生与老乡围在一起干农活、唠家常,我都能真切感受到学生的成长。让大学生在祖国大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青春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华。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本报记者丁雅诵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