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产经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观象台)

张伟雄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2日   第 18 版)

  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我们定能探索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机制,助力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不断迈进

  

  小小电动汽车,也能消纳新能源的“风光无限”。今年,广西探索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新模式,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引导新能源汽车参与电网削峰填谷,变新能源汽车为移动“充电宝”,助力新能源消纳。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能源结构调整和减碳效果逐步显现。今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30.7%。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今年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有望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0%左右。

  与此同时,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比如,“靠天吃饭”的新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给时刻要保持供需平衡的电力系统带来“新烦恼”,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仍然不足。广西变电动汽车为移动“充电宝”,就是应对挑战的一项有益探索。

  在确保安全可靠电力供应的前提下,推动新能源尽快立起来、立得稳,就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系统推进、久久为功。

  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煤电仍是电力安全保障的“压舱石”,承担基础保障的“重担”。一方面,要持续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及支撑性调节性煤电的建设,提升电力系统应急保障和调峰能力。另一方面,要构建多元绿色低碳电源供应结构,充分发挥水、核、风、光、煤、气等多能互补优势,共同支撑安全充裕的电力供应。

  应全链条发力,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南方电网大力建设数字电网,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特别是新能源的可观、可测、可控水平,近年来实现每两千瓦时电就有一千瓦时“零碳电”;新疆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加快建设,将“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清洁能源“打包”送出;各地抽水蓄能建设稳步推进,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百花齐放……这些实践都有效促进了新能源高水平消纳。

  要大力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新赛道,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但一些核心材料、关键部件等短板仍需补齐。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强化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应用创新,切实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

  还要着力向体制机制要内生动力。随着电力系统转型发展,电力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比如,新型储能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却面临着大规模建设和调用不充分的矛盾。为此,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新型储能特点丰富其商业模式,促进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

  发展新能源,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我们定能探索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机制,助力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不断迈进。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