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社会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电工杨栋在辽宁獐岛村一干三十六年——

扎根海岛,守护灯火璀璨(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本报记者 郝迎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2日   第 13 版)

  杨栋在进行巡检作业。
  国网丹东供电公司供图

  海雾逐渐消散,獐岛的轮廓分明起来,记者依稀看见码头上一个瘦高个儿不时挥手示意,一身蓝色工装十分显眼。及至停船靠岸,一握手,只觉掌心粗粝,皮肤干硬。

  抬眼打量,脸膛瘦削、黝黑,额头几道皱纹,棱角凸出,双目却有神。

  这人便是杨栋,今年53岁,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椅圈镇供电所獐岛村的电工。他是本村人,典型的渔家汉子模样。

  獐岛位于黄海北部,距离海岸线4公里左右。随杨栋登上海岛最高点,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不到200米的小岛尽收眼底,只见四下植被繁茂,郁郁葱葱。

  “30多年前,整座岛上草木不生,光秃秃一片。”

  “为啥?”

  “不通电,烧水煮饭全靠柴火,岩缝里捡一把枯草都是宝贝。”杨栋说。

  淡水要从内陆运来,用电要靠柴油发电机,晚上9点准时断电。

  1987年,“户户通电”农网工程修到獐岛,16岁的杨栋心头一热,主动找到施工队当起了小工,“边干边学,一年后电缆敷设好了,变压器架起来了,我也把与电路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

  通了电,就需要电工。“电力设备如果没人维护,刚刚点亮的海岛又得重回黑暗。”杨栋心头又一热,主动申请成为村里的正式电工。这一干,就是36年。

  翌日一早,跟着杨栋去巡检。“岛上没有汽车,进村入户,全靠一双脚,平均一天得走上10多公里。”头戴安全帽,背着工具袋,腰间悬挂绳索和金属脚扣,杨栋一身装备足有30多斤重。

  10台变压器、36基高压电线杆、10公里长的架空线路以及一条5.1公里的海底电缆,是杨栋日常巡查的重点。

  一年四季,最苦的是三九天巡检。“爬上电线杆,一阵刺骨海风刮来,一下子就能把人打透。”杨栋说。

  夏天是獐岛的旅游旺季,也是用电高峰期。“原有的老旧变压器难以满足用电需求,设备烧损、线路短路是常事。”杨栋说,“一进入7、8月份,基本每天都得忙到夜里11点多。”

  2017年,獐岛成为4A级景区,随着游客接待量日益增加,电网改造升级势在必行。

  凭着多年的经验,杨栋走遍了岛上每一处用电设施,计算、画图,设计出变压器安置的最佳方案,之后又挨家挨户走访,说服村民允许在自家门口施工,老旧变压器成功升级为大容量箱式变压器。“现在,我们村里的渔家乐开到哪儿,电就能通到哪儿。”獐岛村党支部宣传委员张冬说。

  最让杨栋挂心的,是5.1公里的海底电缆——獐岛的供电主动脉,“每天早上都要到海边巡检,确认没有船只在电缆附近抛锚。”杨栋说。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岛上127家旅馆饭店、163户居民的电器和线路,也被他纳入免费服务的范畴。

  82岁的由淑增,是村里的独居老人。杨栋隔三差五就到她家里转转,检查一下电路安全,顺手捎带些生活用品。

  “老人爱干净,经常洗澡,可是不会使用热水器和浴霸。”每次电话一响,杨栋总是急匆匆赶过去上门帮忙。

  30多年坚守,当初的热血少年变成了鬓角苍白的大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獐岛村开始流传这么一句话:“村里有两个人少不得,一个是村医,一个是电工。”

  4年前,杨栋身边多了一个徒弟。今年26岁的杨智松,穿着红色马甲,背着电工包,有板有眼地跟着师傅爬电线杆、修线路。“这孩子做事用心,手脚也勤快。”说话间,杨栋瞥一眼一旁的徒弟,眼中满是关爱,似是打量年轻时的自己。

  结束采访,已是入夜时分。站在村里修建的滨海广场上,只听潮水不停冲刷岸基,海面仿佛没有边际。

  转身回望,小岛上灯火璀璨,心头倍感温暖。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