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农业高校力量(专题深思)

张庆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1日   第 09 版)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要素。农业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全力做好人才培养。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农业高校要发挥自身特色,大力培养建设农业强国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是厚植学生的“三农”情怀。聚焦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将强农兴农责任担当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立志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二是优化培养体系。根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需求,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聚焦创新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新要求,分类构建和完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涉农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创新培养模式。以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与锻炼,切实提高农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专业、就业、创业、产业“四业融通”,注重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联动,深化校地合作,着力提高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契合度。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农业高校要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在生物育种、装备研发、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当农业科技创新先锋队、主力军。一是构建高质量创新体系。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多技术协同耦合、多领域有效整合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二是打造高能级支撑平台。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依托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研发基地,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优势学科互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三是完善高效能体制机制。坚持把实验做在田野里、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解决农业科技领域瓶颈问题的能力为标准,优化科研人员评价激励制度;健全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主动靠前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激发科研人员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效提升服务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农业高校要进一步发挥教育、科技、智力等优势,有效提升服务能力。一方面,要让强农人才扎根乡村。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群体,重点办好相关培训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培育好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培养造就一批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让兴农科技遍布田野。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培育良田、选育良种、研发良机、推广良法,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优质的粮食、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

  (作者为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