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文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蓝印花布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单钰芳

染坊里,荡漾着旧时光(传承)

本报记者 窦 皓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0日   第 06 版)

  单钰芳在清洗蓝印花布。
  受访者供图

  一大早,伴随着阵阵鸟啼,浙江省东阳市三单乡三单村,一幢石砖和木头堆垒起来的老房子里,身着蓝印花布汉服交襟外套的单钰芳,又忙碌了起来。

  刻刀竖直,右手握持刀柄,左手的中指与食指顶住配合推压,纸板上便形成了一个个精美的镂空菱格纹。在单钰芳的指导下,村里的游客也体验起蓝印花布刻板的传统技艺。室外的晾晒架上,挂着一匹匹蓝白相间的布料。

  刻板、刮防染浆、晒白坯、染色、晒蓝布……传统蓝印花布的制作,从白坯到成布要经历数十道工序,每一步都是手工完成。

  从头巾、围裙到窗帘、蚊帐,蓝印花布曾经广泛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印染艺术。1979年出生的单钰芳,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同时也是东阳市蓝印花布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

  曾经的三单乡,姑娘出嫁时的嫁妆,是家人们用亲手制作的蓝印花布缝制而成的“荷花被”,其印染技艺更有着1300年的历史。一次返乡时,看到整村搬迁后,村庄只剩下一栋栋空置的旧屋,单钰芳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7年,单钰芳带领团队来到儿时的小山村,2020年在当地发起了非遗传统手工艺度假村项目——“林栖三十六院”,推动非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我们取名‘三十六’院,让匠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单钰芳说,院落既是居住空间,也是印染等手工艺人的工作空间。

  将布料浸入染缸,双手左右摆动,白色的布料渐渐变成深绿,取出后又一点点氧化为蓝色……染坊里,荡漾着旧时光。现在,这里已建成蓝染、蓝印花布、传统纺织、银饰等非遗手工作坊近20个,非遗展示场馆及博物馆2个,非遗主题民宿共20间。

  同时,单钰芳和团队打造了产品陈列室和直播间,除了展示琳琅满目的蓝印花布服饰,还通过直播推广产品,传播非遗知识,并为当地村民公益培训直播技能。

  如今,“林栖三十六院”共富工坊辐射带动周边行政村,集聚山区老手工艺人、留守人员,传承发展蓝印花布、传统纺织、银器等非遗技艺,并恢复产能,累计吸引外来游客10万多人次,带动周边500多位村民就业,年均增收2万元。

  传承印染技艺的同时,更要让蓝印花布走出深山。为此,身为服装设计师的单钰芳发挥特长,和团队成立了蓝印花布研究工坊,培育青年人才队伍,并尝试将非遗元素转化应用到服饰设计中,让蓝印花布进军时尚圈。

  在单钰芳及团队的多番努力下,蓝印花布服装以及马面裙等传统服饰,不但在国际时装周上多次亮相,还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非遗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非遗技艺需要和当代审美,以及不断出现的新业态结合,从而持续焕发新活力,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单钰芳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