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姑苏看桥(杂记)

程秋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8日   第 08 版)

  江南多水乡,水乡多古桥。这些年我几乎天天外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访遍苏州城中的桥。然而,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姑苏城,该从哪座桥看起?起初我有点犯难。一天,我突然有了主意:家门口不远处,不就有座又高又大的石桥吴门桥吗?

  翌日清晨,我早早起了床,不一会儿就走近了吴门桥。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的吴门桥,是一座单孔石桥,始建于宋代,全长六十多米,桥面宽五米。当我拾级而上,登上桥,举目远眺,一幅水上美景映入眼帘:红日映照水面,帆影点点,波光闪烁;而此时的岸上人家,妇女们正在开启窗户、晾晒衣衫,孩童捧着课本在温习功课,勤劳的老奶奶早就蹲在河滩头的条石上淘米洗菜;空旷处,做操的、打拳的、地上练字的老人一拨又一拨。好一幅水乡风俗画。

  看了高大的吴门桥,似乎并不过瘾。在往后的日子里,我还踏访了各式各样、名称各异的桥,桥桥皆不同。至于“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的枫桥、长虹卧波五十三孔的宝带桥、农历八月十八“石湖串月”的行春桥等,更是看了又看。

  多年前,我家曾住在万年桥边。万年桥位于苏州胥门外,跨于城外护城河上。一说建于清代,也有说最早建于明代。站在万年桥上,有看不尽的风景。舟来楫往的河面上,从早到晚来往着鱼虾船、蔬菜船。桥下的码头更是一片繁忙景象,运菜的、送粮的船一艘又一艘,热闹非凡。记得每到盛暑季节,河面上尽是绿油油的西瓜船。这时候,人们拎着竹篮子、拿着网兜,直奔码头而去。我走过几块湿漉漉的木跳板,登上装得满满当当的西瓜船,挑了两个个头中等的西瓜抱回家。邻居大婶问我,为啥不买大一点的西瓜?我笑而不答。其实我心中早有打算,一个西瓜模仿松鹤楼菜馆的名馔,做道美味可口的西瓜鸡;另一个则做个西瓜灯,乘凉时还能派上用场。我家在万年桥边住了很多年,后来搬走。本世纪初,万年桥也被拆除重建,改为三孔石拱桥。

  为了弄清楚这些桥,我还翻书籍、查资料。在一本有关姑苏的桥的书中,我看到数以百计的桥名。光是这些桥名,也足够让你回味良久。再看看地址,真是曲里拐弯皆有河、大街小巷遍布桥。难怪诗人白居易这样形容姑苏:“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一次,一位朋友畅游了五十三孔宝带桥、山塘河上的普济桥和寒山寺旁的江村桥后,突然问我:“在这座名城中,有最小的桥吗?”我笑笑说:“是不是最小的不好说,但是,我就见过很多精致、小巧的桥。要不,怎么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呢?”当你涉足“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沧浪亭时,抬头可见一座小桥,此桥衬托一池碧水,更与名园相依。不光是在这里,在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名胜,在怡园、耦园、环秀山庄等小众园林,也都能目睹小桥,桥池紧相连,有池必有桥。小小的一步桥、弯弯的小曲桥、瘦瘦的小石板桥,都为园林添彩。当你伫立在池中的小桥上,环顾四周,千姿百态的假山、弯曲迂回的长廊、造型奇特的凉亭、婀娜多姿的莲荷……尽收眼底。

  无桥不成景,有桥才有韵。一座座桥,既是美丽的风景,也诠释着姑苏城的历史文化,让古城充满韵味。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