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建一座展馆 存护好传统技艺

姜 峰 陈 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8日   第 06 版)

  渐趋成型的土家族传统建造艺术博物馆。
  鞠芝勤摄(人民视觉)

  单一(右)与老师傅在河湾村土家族传统建造艺术博物馆里工作。
  本报记者姜峰摄

  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河湾村,我们遇到了土家族传统建造艺术博物馆负责人单一。7年前,他把重庆主城的生意交给爱人打理,只身到这武陵山区深处,一心只想把“梦里河湾——土家族传统建造艺术博物馆”搞成,“目前看来,10年内能完工!”

  这个“疯狂之举”,源自单一的乡愁。“我出生于土家族村寨,在吊脚楼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后来随父母到重庆上学,多年后回乡,城市化进程已让他再难拾起儿时的记忆。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起酉阳县的古村寨保存得很好,我开了9个小时车,才到达河湾村”,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寻根之旅”,“除了当地历史风貌带来的震撼,我也了解到擅长吊脚楼建造手艺的老师傅越来越少,必须抢救性保护。”

  单一萌生了大胆的想法:请来酉阳及周边地区的老师傅们,在河湾村盖一座土家族传统建造艺术博物馆,既留下涵盖民居、书院等各类场景的建筑实物,也记录下建造过程的影像资料,“让传统技艺永久留存。”

  人地两生,单一却说干就干,在他的感召下,十几位老师傅牵头参与进来。76岁的白开贵,有60年的木匠手艺,曾是十里八乡最受人尊敬的掌墨师傅,然而随着吊脚楼建造的一度式微,他甚至转行干过赤脚医生。“岁数大了,手上没得劲,劈根老料300多斧,干会儿就得歇会儿,比不上徒弟喽”,白师傅带来的徒弟们,也已四五十岁上下,所以他格外理解单一,“这把年纪喽,手艺又带不走,多架一根是一根!”

  砍、刨、锯、凿、穿尖斗榫、砌石搅沙、和浆勾缝、雕刻填心、走马转角、封檐垛脊……建筑面积已近3000平方米,建成传统建筑10余种,使用木材近4000立方米、石材上万立方米,渐趋成型的博物馆,汇聚了土家族木石结构吊脚楼建造的大量经典传统技艺,还拍摄下了6000多个珍贵视频,先后获评酉阳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非遗工坊、土家吊脚楼传统工艺振兴示范基地,得到了来访国内外建筑专家的好评与赞叹。

  7年坚持,且不说投入不菲,“这是个苦活累活,我不在这里盯着不行”,单一找河湾村村民租了个屋子,长年生活在这片水上人家。为了方便运送木石原料、接待来访客人,他甚至还考下了货运船、客运船和快艇的三本驾照,成了熟练的“船把式”。家人从最初的反对,也逐渐理解了他的坚持,如单一所说,“除了追求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富足,人总要为社会做点啥子。”

  转变的还有当地群众。在过去,河湾村村民“十个有九个觉得他傻”;现如今,慕名而来的土家吊脚楼建筑文化研学团队一年就超过4000人次,村民们沾了单一的光,住宿、餐饮忙得不亦乐乎,也悟出了更多的理儿——以前哪,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各是各;现在呀,却像糍粑与红糖,不分家。

  95后的重庆小伙胡丽川,新西兰留学,香港上班。听朋友聊起单一的故事,回重庆时到河湾村逛了逛,“一直生活在城市,就想看看传统村落是啥样。”这一来可好,小胡选择留下和单一一起干,不走了!

  德不孤、必有邻,单一不再单一。已过知天命之年,身材精壮,颇显年轻,只是头发比7年前初到河湾村时花白了不少,学会了木匠,开得一手好船,忙里偷闲自己种些土豆,见人话不多,有点像当地村民,状态很平和——找到心灵归宿的人,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只是呀,一聊起吊脚楼,单一又滔滔不绝起来。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