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重庆酉阳县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古村寨涌动新活力(走进传统村落)

本报记者 姜 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8日   第 06 版)

  位于酉水河河湾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河湾村。
  冉 川摄(影像中国)

  重庆酉阳龚滩镇江面扁舟。
  段成军摄(影像中国)

  村民在酉阳苗绣非遗工坊绣制产品。
  游力克摄(影像中国)

  龚滩镇小银村,吊脚楼群依山就势。
  本报记者姜峰摄

  龚滩镇小银村一角。
  本报记者姜峰摄

  重庆酉阳何家岩村梯田。
  陈碧生摄(影像中国)

  山多,路比预计的更远。两天半的行程,往返竟超过1000公里——这里是地处武陵山区深处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也是渝、鄂、湘、黔四省市接合部。若用一句话概括沿途所见,实在是:地无三尺平、抬头巴掌天,九山一水一分田。

  作为重庆市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酉阳历史文化悠久、民族特色浓郁,加上地理条件的天然阻隔,令许多古村寨得以完整保留,一县之域如今坐拥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1个中国传统村落、3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还传承着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于斯长于斯、此次与记者同行的重庆市作协主席冉冉,形容家乡为“渝东南多民族文化繁衍交融、生生不息的‘活化石’”。

  认识到这笔“文化宝藏”所蕴含的巨大价值,自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以来,酉阳县委、县政府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原则,整合要素资源,围绕传统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等实施了28类保护发展项目,让传统村落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擦亮这一沓“亮丽名片”,为全县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山一程水一程,辗转乘渡船、跋涉国省道、远眺新高速,记者深入采访酉阳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也勾连起这片古老地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酉水河镇·河湾村

  水上人家,保护“活起来”

  出县城,车行一个小时,才到酉水河镇。山南水北谓之阳,酉阳因之得名的“母亲河”酉水河,便在眼前。

  两岸青山夹碧水,一江青绿被画舫式的动力渡船搅出涟漪。“来,带你体验下啥子叫水上人家!”酉阳县住建委副主任刘继明熟练地接过“船把式”抛来的缆绳,牵引着熄火后的船缓缓靠岸,以免船底与码头石阶磕碰,接着一跃登船,又把记者拉上去。

  “开车绕路,短途还不如走水道,河湾村家家有渡船、人人拿‘驾照’”,船上,酉水河镇镇党委书记戴超颇为自豪地介绍,全镇7个行政村,就有5个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当地有句俗语,‘人住湾、鹤住滩’,酉水河流到这里向西拐了个弯,河湾里不易发生水险,建村600多年来没遭过灾,真是古人的智慧!”

  青山两岸走、渡船画中游,凉风扑面、好不惬意。顺河而下二十来分钟,一片依山就势、鳞次栉比的土家族吊脚楼群落便出现在拐弯处。

  “保护为先,是我们的首要原则”,上岸,刘继明带记者边走边聊。酉阳县集中连片保护传统村落,因地制宜划分出了酉水河流域示范带,河湾村便是示范带的样板。访民居、看院坝,“两年来,我们集中开展了传统建筑修缮、基础设施补齐、公共服务提升等工作”,刘继明如数家珍,“就说传统建筑修缮,首先要摸清底数、测绘建档,然后根据留存现状、使用情况分类施策,按照祠堂、民居等不同功能明确保护方向,采取抢险加固、重点修缮、提升性能等措施……”

  据酉阳县住建委统计:全县已有31个传统村落通户道路实现硬化,修缮民居306栋、2.4万平方米,新改建主次干道、村内道路60余公里,配套给排水管网6400余米,安装公共照明设施3000余盏。

  偌大河湾村,即便走访一角,已嗅得到氤氲其间的浓郁土家生活气息,历史风貌与原住村民相得益彰——这里的传统建筑是活的。

  步入彭氏祠堂,这里已辟为展馆,“土家源流”“山川地理”“宴飨四方”“歌舞之乡”等大量文献实物,都是78岁的酉水河镇中学退休老校长彭开福不辞辛劳整理收集的,“家乡山好水好,我发挥点余热算啥子,说出来你不信,我一辈子没咋生过病!”

  可不。登上当地配套修建的观光步道,山林清香沁人心脾,不时偶遇硕大的松鼠。村民白友谊,一副好嗓子,从务农转行做“伴游”,“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木叶情歌”等土家民歌嘹亮回响在山间。

  “去年河湾村旅游人次近30万,村民人均增收近千元”,戴超笑了——这不就是新业态嘛!

  告别河湾村,白友谊在码头上递给记者手工制作的土家火种包“柚子龟”,“销路可好呢,下次初一、十五再来,带你见识水上集市的盛况!”

  麻旺镇·光明村

  路轨通衢,利用“火起来”

  张海华总忘不了,10多年前返乡时,从酉阳火车站到麻旺镇光明村的10公里路,开车走了1个小时。“全是烂泥坑,方向盘震得都不听使唤。”

  张海华生在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村寨,大学毕业后曾就职于北京知名企业,后来回乡创业。“利用国家级传统村落改造资金,对所有房屋主体和院坝进行修复,进而引导乡亲们改造出80个房间120个床位,通过公司化运作打造民宿和销售农产品”,视野开阔、性格活泼的她作为酉阳青创公司董事长,把研学、观光农业、后备箱经济搞得有声有色——“如今路好了,到火车站只要8分钟,高铁都通了!”

  在张海华的示范带动下,村里有30多名年轻人瞄准商机、返乡创业。就连上了年纪的孃孃们,也成批去重庆主城接受服务培训,回来大开眼界:“重庆的楼好高哟,抬头看又怕帽子掉下来”“起床把酒店的被子踢了,中午又变回原样噻”……

  酉阳是个好地方,长寿老人还真多,光明村的陶未知大娘101岁了,能吃能喝身体好,也成了游客眼中的“网红”。

  “对酉阳来说,搞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有相当强的比较优势。这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的重要着力点,是全县长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酉阳县委书记祁美文对记者表示。

  这不,酉阳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18个县级部门领导及镇街负责人为成员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县级抓总、部门主导、镇街实施、村级细化”四级联动工作机制,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现场解决堵点难点。

  尤其对于传统村落如何可持续发展,酉阳突出“利用为基”,充分衔接当地正在推广的“乡村职业经理人”创新机制,深化传统村落产权改革,通过“村企合作”“村银合作”等模式盘活资源,培育休闲度假、特色农业等文旅农旅融合产业,让老房子变身“黄金屋”,切实提升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截至目前,酉阳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已完成投资近2亿元,花田乡何家岩村推出“云稻米认养计划”将100亩古梯田搬上云端助力村集体增收,木叶乡大板营村建设高山生态标准化茶园已实现年销售2000余万元。

  龚滩镇·小银村

  高速飞架,传承“走出去”

  一路向西,又是另一番风貌:群山高耸、峻岭深峡,沿着国道省道盘行,常与一条阿蓬江不期而遇,直至其汇入乌江处,龚滩镇小银村便到了。

  保护早、开发好,信步石板街上,与一家家茶室、咖啡厅比邻的,是土家织锦、木雕、编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独特的土家织锦“四十八勾”技艺,绣出的“椅子花”“扎土盖”令游客们耳目一新,而80后、90后土家绣娘正在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

  据统计,酉阳县已有51人获评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发各类非遗文创产品200余种,深受市场欢迎。

  边看边聊,听龚滩镇党委书记何波讲,龚滩原名龚湍,因古时候山石滑坡造成水险难行,反而形成了卸货换船的重要转运码头。后来国道修通,航运乃废,一旁江水不复百舸争流却成为旅游画廊。他指向不远处,只见去年底刚合龙的阿蓬江大桥凌空矗立,平均桥隧比占八成的渝湘高速复线正加快建设,“桥尾就设了个高速出口,将来从重庆主城到咱这里的时间会大大缩短!”

  路的意义,在酉阳变得更大,内涵也更丰富。

  就在5月中旬的好时节,冉冉陪着《民族文学》创作班的60多位学者作家走进龚滩,以诗篇为媒介,激活文化基因,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来自四川的罗开莲是这批“文化使者”中最年长的写作者,她被这里个性化的文创产品所吸引:“设计新颖,匠心独运,是充满温度和记忆的传承。”

  搭上数字的快车道,走出去的步伐愈发提速。去年底,中国一乡一品(酉阳)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启动建设,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的企业投资考察团深入酉阳,将重点围绕数字经济赋能、文旅智慧平台等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全国辨识度的酉阳传统村落传承发展样板,真正留得住乡亲、记得住乡愁……

  一路回味,告别酉阳。看着车窗外的山重水复,心头豁然开朗:山中求路,不也是渝东南乃至武陵山区发展赓续的母题吗?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