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印发方案,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

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 寇江泽 祝佳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5日   第 14 版)

  核心阅读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今年六五环境日前夕,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不断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在今年六五环境日前夕,生态环境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不断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6月5日,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南宁市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活动现场将启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揭晓2024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和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

  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

  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升,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海滩上,几位村民正在捡拾塑料瓶、渔线渔网。来自沿海村镇的李荷娇是其中一位,“我每天都会沿着海岸捡塑料垃圾,送到‘小蓝之家’,一个月能挣2500多元。”李荷娇口中的“小蓝之家”,是浙江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的一环。

  浙江自2020年开始探索“蓝色循环”模式,截至2023年12月底,这一模式吸引了6300多人参与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回收海洋废弃物1.1万多吨,减少碳排放量约3100吨,在有效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

  近年来,围绕如何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连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

  拓宽参与渠道,引导公众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2023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涵盖了基本的公众生态环境行为,包括购买行为、食品选择、能源使用、废弃物处置等,引导公众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

  巡河护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成为公众志愿服务的一大选择。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3500万名生态环境志愿者。

  推动环保设施开放,搭建企业与公众沟通桥梁——

  山西省大同市,走进富乔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市民杨秀华感慨:“每天城市产生这么多垃圾,我们一定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保护好生态环境。”

  目前,2101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已遍布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累计接待参访公众超过2.1亿人次,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环保科学知识。

  培育生态文化,涵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6月1日,由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广西行在南宁市启动,聚焦广西陆海统筹推进污染防治、实施生态修复、开展美丽海湾建设等方面内容,实地走访、深入调研。

  2017年以来,我国每年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推广500余个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公众参与典型。生态环境部连续6年组织作家百余人次赴各地生态环保一线调研,用文学的力量引导人们保护环境、珍爱生态。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公众广泛支持和参与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紫禁城里的草木花鸟”主题活动,通过讲座向观众讲述故宫古建保护、园林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故宫内不仅有壮观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还有丰富的物种,讲座进一步提升了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游客苗洋棋说。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全社会共建共享,推动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体系,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自觉。

  广东省深圳市以城市噪声污染防治为切入点,号召市民践行简约适度、静音降噪、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从“少数人努力”转变为“全社会参与”。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不断完善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塑胶跑道、健身休闲步道,完善慢行系统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推动绿色低碳出行。

  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绿色快递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正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关键期。“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公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田春秀介绍,调查显示,公众普遍具备较强环境行为意愿,但在绿色消费、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工作方案》倡导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在规范和引导全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同时,可以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田春秀说。

  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同向发力,加快推动《工作方案》落实落细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同向发力。《工作方案》针对园区、企业、社区、学校、家庭、个人等6类主体,设计了园区减污降碳宣传教育活动、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等6项系列活动,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工作方案》拓宽不同主体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渠道,优化社会资源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配置结构,将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工作方案》围绕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出系列活动的目标与举措,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地方开展相关工作提供详细行动指南。”田春秀说。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根据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责,加快推动《工作方案》落实落细。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王茹建议,构建和完善低碳行为激励回馈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主动性,“建立完善碳普惠机制,拓展低碳用电、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碳普惠应用场景,激励引导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参与碳减排。鼓励各类企业、平台、公益机构等发挥创造性,如结合数字化、区块链技术手段,开发全民绿色行动平台、小程序、公益项目等,提供更多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为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更多新模式、新平台。”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9部门将积极推动市县级党委政府落实具体责任,进一步强化部门协调联动;中央和地方财政为系列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加强人才培养;定期对《工作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典型经验,为社会各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