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综合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彭水苗绣非遗传承人李绍玉开办工坊、创新产品

绣出家乡美景 绘就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常碧罗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4日   第 10 版)

  图为李绍玉在刺绣。
  赵 勇摄

  手指翻飞,丝丝缕缕,一幅苗绣便跃然眼前。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记者见到了彭水苗绣非遗传承人李绍玉。

  “苗绣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单色绣素雅大方,彩色绣鲜艳活泼。它们各不相同,都美丽动人。”李绍玉说。

  一次“一见钟情”,李绍玉与苗绣结缘。“小时候在亲戚家见过一幅苗绣作品,白底青线,特别漂亮。”李绍玉回忆,自那以后,她便开始学习苗绣。

  2018年起,李绍玉牵头创办苗绣工坊,让更多人加入非遗技艺的传承中来。为了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她的工坊生产香囊、胸针等实用小物件;为了更符合现代简约审美,她摒弃了绣多绣满的做法,在枕套、衣服上点缀些许图案。不仅如此,她还绣彭水的山水,阿依河、九黎城、鞍子苗寨等景点成了可以捧在手中的苗绣装饰画,成品与照片一样精细逼真。

  除了开工坊,李绍玉还办起苗绣培训班。“之前我想开个厂专做苗绣,但缺人手,就想到开个班教些学生。”她说,“后来县妇联知道了,很支持,班就开起来了。”

  来学习苗绣的,很多都是留守妇女,还有家庭困难的群众和残疾人。“学得不错便可以留在工坊上班,补贴家用。”李绍玉说,大家都很积极,不少人都靠双手“绣”出了一条致富之路。自成立以来,工坊先后开展苗绣技艺培训20多期,培训人员803人,解决居家就业200余人,实现年产值160余万元。

  李绍玉介绍,当地政府一直很支持她的培训班,给学员提供生活、交通补贴,她还应许多乡镇的邀请前去教授苗绣。“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苗绣,学习苗绣。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教了2000多人了。”李绍玉说。

  虽然李绍玉已经有了许多学生,苗绣工坊也颇具规模,但她仍不满足。

  “希望有更多人,尤其是小朋友,能参与到苗绣的传承中来,从娃娃抓起,让苗绣获得更多关注。”李绍玉说。她还打算做电商,用苗绣描绘家乡美景,用非遗帮助乡亲致富,让彭水苗绣走得更远。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