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 王云松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4日   第 04 版)

  6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号召,为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在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与会嘉宾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学阐释”“‘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展开专题研讨,共同交流学术研究成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成广泛共识、凝聚强大力量。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延续历史中开创未来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科学揭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在基因”。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铸就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曾经的灿烂历史,更引导着中华民族书写未来的辉煌篇章。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常委李国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内在要求、必由之路,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更加坚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敦煌文化凝结着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粹,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表示,敦煌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不仅展示出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也彰显着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重要时代价值。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认为,中国历史整体发展使中华民族各民族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种对统一的共同追求,成为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麻国庆表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出发点,也是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揭示其演进规律的基础。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无疑要归因于不断的融合进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胜前说,“文明融合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未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增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阐述,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揭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文堂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结合”,特别是从“第二个结合”的维度,深刻阐述了文化主体性问题,这些重要论述为进一步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思想指导,充分展现了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化生命力。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表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本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审视反思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真正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同时,又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来丰富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一级教授韩庆祥表示,新时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充分彰显出来是“第二个结合”的逻辑起点,又一次思想解放、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第二个结合”的价值点,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第二个结合”的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深层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说,“‘两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通过文化建设树立起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表示,总结100多年的成功经验,中国始终沿着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前行,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世界各种不同文明,虚心学习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杨艳秋表示,中华文化表现出一种革故鼎新、不断转化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因为内蕴着这种创新性而产生出无穷的创造力。要在赓续中华文明中开拓前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说,我们应注重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面向国际社会传播新时代中华文化,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宣传中国的价值理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