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嫦娥六号落得稳、落得准

轨道设计有巧思

喻思南 刘诗瑶 孟占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3日   第 11 版)

  让嫦娥六号落得稳、落得准,轨道设计背后有巧思。

  去往月背,嫦娥六号不能沿着嫦娥五号开辟的道路前往,而是要重新选择一条更优轨道。这是因为嫦娥六号沿袭了“前辈”已有的构型布局和硬件产品,但着陆位置却由月球的北纬地区变为南纬地区。

  难题交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轨道设计团队手中。经过分析研究,轨道设计师为嫦娥六号探测器设计了环月逆行轨道方案。

  简单来说,就是探测器在环月轨道上的飞行方向与月球自转方向相反。该方案通过调转飞行轨道的方向,化解了因采样区域位置变化带来的朝向变化问题,也避免了构型布局和硬件产品的大幅度调整。

  月球背面地形崎岖不平,相比月球正面广阔的平原地形,月背可供安全着陆区域的数量和面积都大幅减少,这对嫦娥六号着陆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嫦娥六号着陆需要与中继星协同配合,在规定时间和规定的轨道位置上实施着陆下降,是保障系统间良好协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嫦娥六号探测器需要具备定时定点着陆的能力。

  在通常的轨道设计中,定时定点着陆是通过对轨道面进行控制调整来实现的。而“逆向而行”的嫦娥六号,并未预留用于调整轨道面的推进剂,这就要求既要调整轨道面,又不能增加推进剂消耗,对轨道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这个问题,轨道设计师们再次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案,即利用不同周期环月椭圆轨道面的特性,确定轨道面调整量对应的停泊轨道飞行时间,利用从捕获到下降前的20多天飞行时间,在不额外消耗推进剂的前提下,实现对着陆点的高精度瞄准,做到借力打力、顺势而为。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