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乡土入画,村口看展,在浙江省衢州市沟溪乡——

田野里长出美术馆(深阅读)

本报记者 窦 皓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3日   第 04 版)

  余东村村民在村里散步(资料图片)。
  李 东摄

  学生们在余东村美术馆参观。
  李 东摄

  农民画里的余东村。
  郑利民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近年来,在广袤乡村涌现出艺术馆、美术馆等多样的文化场所,传承、展示、丰富着乡土文化,成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浙江省衢州市沟溪乡,一座乡村美术馆以展示余东农民画为特色,坚持免费开放、打造交流空间、举办主题活动,既是展示当地乡土文化的一扇窗口,又带动了乡村文旅蓬勃发展。

  ——编  者  

 

  金黄的稻穗粒粒饱满,劳作的农民挥洒汗水……走进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一幅幅质朴、热烈的农民画映入眼帘。

  余东村的农民画远近闻名,不少村民白天扛锄头、晚上拿笔头。凭借农民画的蓬勃发展,沟溪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正是在这个青山绿水作画轴、白墙黛瓦为画纸的村子,一座以展示农民画为特色的乡村美术馆“生长”起来。乡村美术馆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萌芽自乡土

  生长于大地

  走进余东村乡村美术馆的集体研习室,有村民正在作画。颜色如何搭配?元素如何选择?大伙儿不时交流。研习室旁,设有6间大师工作坊,每年都会有艺术名家来此,和村民一起分享交流心得体会。

  “农民画之美在于它萌芽自乡土,生长于大地。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农民作画的情感和种地的情感相通。农民们喜欢四季的色彩,便有了艳丽多彩的农民画。”一名来余东村交流的艺术工作者感慨。

  余东村村民与绘画结缘,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县里的文化馆开办业余美术创作培训班,余东村几名爱画画的村民开始学习,农民画的种子开始在余东村的田间地头发芽。

  “那时候创作条件简陋,许多人连像样的画板、画室都没有。没有画板,我们便将门板当画板,没有画室,我们便把自己的卧室当画室。”培训班首批学员之一郑根良回忆。

  刚开始,有人不理解画画的村民:“既不能赚钱,又费笔墨纸张,还会耽误田里的活计,不如安心种稻子或者种柑橘。”

  但慢慢地,村里人看到,原来画画也能养家糊口:郑根良靠画墙绘,每年增收几万元;画画多年的村民余统德把农民画带到沟溪小学的课堂上,多了授课收入;2009年,融合了农民画的木雕工艺框等工艺品走向市场……

  越来越多的村民爱上画画,进而能画画,靠画画把日子越过越好。村里也努力为村民们创造更好的创作条件。

  2006年,见村民创作热情高涨,村委会便将办公场所里一间30平方米的房屋作为农民画展览室。渐渐地,一间展览室无法满足村民的创作需求和游客的参观需求。2015年,村里有了建设美术馆的想法,并得到区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柯城区将其纳入重点建设项目,积极统筹协调资源,还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的帮助。

  2020年,一座乡村美术馆在村口落成。美术馆背枕村中罗汉山,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馆里陈列的美术作品大多出自本村村民。馆藏画作的内容,从常见的田间生产劳动场景,到近年来新出现的共享食堂、共享洗衣房、乡村音乐会……绘画以奔放的色彩、构图,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

  “乡村美术馆在传播乡土文化的同时,也为本土创作者和外来游客、艺术家提供了交流的空间。”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说。

  日积月累,余东村农民画家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如今,村里已经有1名中国美协会员、10名省级美协会员,农民画作品也进入了北京等城市的博物馆进行展览。

  艺术为契机

  文旅更融合

  许多游客来到余东村过周末,乡村美术馆内熙熙攘攘。打年糕、磨豆浆、舞龙、采橘等场景鲜活地呈现在画中,游客们看得入迷。“美术馆是展示乡土文化的重要窗口,一直免费开放,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美术馆讲解员余斌介绍。

  “以前觉得逛画展是城里才有的活动,现在在村里就能实现了。”村民马光续常来逛美术馆,“我也看过好几场油画展,不过还是更爱看农民画。画得接地气,都是咱们村里的日常生活,感觉很亲近,艺术就在自己身边。”

  余东村的美术馆名声渐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村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

  2019年成立的余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村里旅游资源的开发,现在还负责余东村美术馆的日常运营,以及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研学活动等文旅项目。

  走进美术馆的文创展区,钱包、雨伞、瓷器等带有农民画元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除了自主设计,余东村还与中国美术学院等合作,开发出近百种文创产品,助力村民增收。

  在余东村,展陈策划和产品设计由公司聘请专业团队进行,而负责看护、销售的都是当地村民。村里还以“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推出研学游体验课程,聘请村里的农民画家教学。余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东说:“2023年,公司上交给村集体40多万元经营性收入。今年以来,村里累计接待42批研学团队。最忙的时候,每个月有约万名学生来村里。”

  村容村貌也开始改善。

  “村里变化可大了。”余晓勤说,“从2020年开始,余东村以美术馆为中心,对村里老房子进行‘微改造’。”村里对50多栋古民居进行了统一修缮,将石子路、老房子、土灶头等进行了局部改造,又请村民们在部分墙面画上农民画……一座古色古香又别具特色的村子逐渐成形。

  2023年,余东村农民画相关产业产值近3000万元,接待游客50万人次。“我们会持续探索发展乡村美术馆,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余晓勤说。

  生活更多彩

  乡风更文明

  前阵子,村民余春良一家人常到村美术馆里找灵感。

  原来,这里有一场由湖州市德清县和衢州市柯城区美协共同主办的美术作品展,风格多元、内容丰富的中国画、水彩画等展品吸引了不少村民。

  “有了美术馆,村里的艺术氛围更浓了。空闲时,大伙儿常去美术馆看展。”余春良今年71岁,已经画了30多年农民画。在他的影响下,女儿余云梅也在10多年前开始画农民画。

  美术馆里,不少画作出自余云梅笔下。10多年前,余云梅还在外打工,如今在村里画画的她,画墙绘有收入,作品获奖了有奖金,还收了3个徒弟,她的女儿何媛媛就是其中之一。

  “每一代人爱画的都不同,老一辈常画抬花轿、牛犁地,孩子们喜欢画小汽车、无人机。”余云梅说。

  余东村美术馆不仅展示着村民们对艺术的热爱,也传承扩散着这份热爱。

  2023年12月开始,乡村美术馆每周末开展一次面向游客的公益活动,余云梅也参与其中,手把手教孩子们绘画。除了村里的孩子,还有不少周边地区的孩子来学农民画。“画画课可好玩了,最近学画花鸟鱼虫,老师要我们打开想象的翅膀。”村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余克瑞说。

  村美术馆还开展了在平板电脑上创作展示农民画的新尝试。“大家不断探索用新技术发展、传播农民画。”余晓勤介绍,乡村美术馆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帮助下,采用增强现实技术实现了农民画作品的动态展示。手机扫码后,静态的画作动了起来:树枝轻轻摇曳,柿子成熟落下,乐曲悠然响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艺术体验。

  艺术赋能乡村。不仅是余东村,在浙江,许多乡村在保护和弘扬乡村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文化场馆建设。截至2023年12月底,浙江省共建成乡村博物馆692家,其中有陈列馆、文化馆,也有许多类似余东村这样的乡村美术馆。这些文化场馆正日益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的窗口和广受欢迎的文化品牌。 

  版式设计:沈亦伶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