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共建‘一带一路’书写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本报记者 黄培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9日   第 06 版)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这句在阿拉伯国家家喻户晓的谚语表明,阿拉伯国家和中国交往历史悠久。”《今日中国》杂志社中东分社副社长侯赛因·伊斯梅尔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古丝绸之路,阿拉伯国家和中国不仅实现了瓷器、丝绸、石榴、胡椒等商品的贸易,推动了农业合作,也促进了双方文化、艺术等层面的交流。”

  伊斯梅尔长期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写作以及译介工作,30多年来,他通过翻译中国古代典籍以及写作、演讲等方式,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他参与翻译的《西游记》《庄子》《孟子》等中国典籍,在阿拉伯世界颇有影响力。去年6月,由于在促进中阿文明交流互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伊斯梅尔获得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在伊斯梅尔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始终一脉相承、充满生机活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故事像广袤的大地和深邃的海洋那样无穷无尽。每当我开始写作或翻译时,我都觉得在了解中国方面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伊斯梅尔说,中华文明是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阿中双方持续交流,相互了解,共同谱写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篇章。“作为不同文明的重要代表,阿中文明交流互鉴跨越千年。从古丝绸之路促进亚欧大陆互联互通、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到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书写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伊斯梅尔说。

  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伊斯梅尔说,作为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有利于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