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社会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村里办工厂,村民好就业

本报记者 王 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2日   第 13 版)

  “哒哒哒、哒哒哒”宽阔明亮的车间内缝纫机声此起彼伏,裁剪、熨烫、缝纫、平整……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小峡街道石家营村服装厂内,工人们正在赶制学生的夏季校服。

  “村里办了服装厂,我在家门口就业了。这里工作时间自由,能够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石家营村脱贫户俞菊贤每个月拿到了2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很满意现在的生活节奏。

  石家营村是典型的拆迁安置村。村里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孩子、妇女。如何利用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石家营村村“两委”把目光聚集到了村中的闲置房屋上。

  “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辖区学校的校服订单需求量大,服装加工项目可行性较强。党员和群众代表集思广益,区里和街道办大力支持,利用闲置房屋,我们的服装加工厂便开起来了。”石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贺文安说。

  石家营村党支部协调项目申报,在多部门联审评估后,缝纫机等设备陆续入厂。“党支部+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让石家营村集体经济焕发出新活力。

  贺文安介绍,自2023年9月试运营以来,石家营服装厂承接全区幼儿园、初高中学校校服订单3000余套。两条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盘活空闲房屋资产约500平方米,吸纳40余名妇女群众就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今年,石家营村的不少妇女在“家门口”当起了缝纫工。村里的妇女都有一定的缝纫基础,又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和实操锻炼,所以上手快,短时间内便可以熟练使用缝纫设备。“我们还建立了帮带机制和奖励机制,工人积极性很高。除了本地学校的校服订单,今年我们还接到了外地的工装订单。”贺文安想方设法拓展业务。

  小峡街道办主任吕海涛介绍,为了让村级服装厂走向正规,小峡街道及时与平安区就业局对接,组织石家营村村两委干部以及部分缝纫机技术工赴外县区实地观摩学习。同时,邀请省外技术工程师现场对服装加工技术进行一对一指导,并通过线上学习培训等方式巩固技术经验,有效帮助服装厂更新经营理念。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