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党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把种粮的担子稳稳挑在肩上”(“我是党员,我在岗位”)

本报记者 孙 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1日   第 19 版)

  朱霞接过秧苗,在稻田插秧。
  刘欣荣摄

  朱霞(右五)和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正在查看试验田。
  傅 聪摄

  立夏已过,湖南衡阳市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的早稻秧苗,到了分蘖的时节。

  田野里,一群年轻的飞手(无人机驾驶员)开着皮卡车,载着植保无人机四处奔忙。

  “效率是人工的10倍,成本只有1/10,农药用量还能减少20%以上。”朱霞人称“霞妹子”,是这群年轻人中的带头人,对现代农业装备如数家珍。自从回乡从父亲手中接过种粮的接力棒以来,“霞妹子”身边已经聚集起70多人的种粮队伍,其中有一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2022年,33岁的朱霞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从学种田,到种好田,再到引领更多年轻人一起种田,朱霞在实践锻炼中积累了经验。

  2017年,刚刚放弃城里教师职业的朱霞决定返乡种田。“第一次开收割机,就把稻谷、野草和泥巴一股脑铲了,第一次当飞手就‘炸机’了,让人看了笑话。”朱霞回忆道。当时有人说,女娃子种粮,后台搞搞管理、销售就行了,但作为种粮“老把式”的父亲朱东阳却告诉她,“不下田肯定是种不好粮的。”

  “要种好粮就得下田!”有了这股子劲儿,挺过几个农忙季,“霞妹子”不光玩转了田里的农事,追赶着最新的良种、良机和良法,还摸清了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门道。

  “新农人种田,一要有新思路、大胆创新,二要抠细节、精耕细作。”简单几个词,凝聚着她几年来探索的“真经”。几年前,朱霞牵头的合作社,引进了湖南最先进的工厂化集中育秧流水线,过去要10个人管理的秧田,现在仅需要两个人。

  今年,朱霞又把目光对准了工厂化育秧所需的基质土。

  过去,育秧基质土多从邻省购入,每公斤成本高达一块二。今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亚梁和朱霞的母校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黄敏等一批专家学者实地指导下,朱霞带着合作社的年轻人一起做试验,利用本地山上的黄泥、水里的塘泥,混合牛粪、树叶、谷壳等,试制出了自己的育秧基质土。因为省去了运输成本,原料又是本地随处可得的废弃物,基质土的成本降到了每公斤两三毛钱。

  一个党员一面旗。作为党代表、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主任的朱霞引领带动的不光是产业,更带起了队伍,凝聚了力量,鼓舞了信心。

  00后种粮大户王涛就是受朱霞影响,坚定走上了种粮的道路。“谁再说种粮没前途,就让他看看朱霞,她就是我们的样板。”

  如今,朱霞牵头的天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年生产、购销优质原粮1万余吨,带动解决就业100余人。合作社常年种植3800多亩水稻,其中大多数是双季稻。周边2000亩灌溉条件不好的旱地,过去常有抛荒风险,如今种上了玉米、大豆、高粱,效益也不比水稻差。

  今年五四青年节那天,台九村附近的“农二代”“新农人”聚集到了朱霞家,足足坐了三大桌。怎么给大家加油鼓劲,是朱霞的心头大事,也是这次聚会的主要目的。

  原来,就在上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让台九村的油菜损失惨重,朱霞和丈夫一合计,觉得应该给大家鼓鼓劲、提提气。

  “把种粮的担子稳稳挑在肩上,我们这一代人要接续好。”朱霞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家,种粮也能够致富。聊着聊着,大家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交流的话题不知不觉变成了今年的农资市场信息以及政府部门的救灾补助措施。

  朱霞还告诉大家,她计划打造乡村振兴馆、粮食博物馆和田园综合体。“希望探索农文旅融合更多的可能,利用稻田、荷塘的自然风光,引进农耕文旅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农旅饭。”“霞妹子”又在畅想新图景。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