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耕海牧渔,向海洋要食物(现场评论)

——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①

钟自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6日   第 05 版)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聚焦福建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的实践探索,助力保障粮食安全,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编  者  

  

  东海之畔,福建省连江县下宫镇江湾村,一幅繁荣的海洋产业图景正徐徐展开。

  跟随渔民郑永华忙碌的脚步,只见蔚蓝海面上,色彩鲜艳的新型环保塑胶浮球整齐排列。浮球之下,上个月投下的鲍鱼苗正迅速生长。作为“中国鲍鱼之乡”,2023年连江县鲍鱼产量5.66万吨、产值47.66亿元。

  海洋是“蓝色粮仓”,养殖产业正从近海挺进深远海。自码头乘船出发,20多分钟后便可抵达鲍鱼深远海养殖平台“福鲍1号”。平台所处的海域水深约35米,年养殖45吨鲍鱼。平台负责人自豪地介绍:“这里水质更好、海水交换量更大,鲍鱼成活率增加10%,产量增加近两成。”

  “一粒鲍”的养殖,折射出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科学开发江河湖海食物资源的生动实践。

  践行大食物观,就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山海资源是福建的独特优势所在。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拥有大小海湾125个,蕴藏着丰饶的海洋物产,这是建设“蓝色粮仓”的坚实底气。

  把水产搞上去,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发展深海养殖,要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比如,连江积极通过科技创新培育高优种苗,本地企业自主培育的绿盘鲍,成活率高、生长周期短,出肉率也比传统鲍鱼高,更容易突破资源条件限制,实现丰产丰收。实践表明,以科技赋能产业、资源,兼顾数量与质量,强化食物供给能力,才能不断创造发展增量。

  科学开发江河湖海食物资源,应坚持市场导向,全链条打造高质量的农业产业体系。过去,连江渔业重养殖和捕捞,轻加工与销售,如今,水产品精深加工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厂房内,鲍鱼经过去壳清洗、盐磨蒸煮、速冻保质等数十道工序,完成从鲜销到即食的蜕变;利用生物酶解技术,企业开发出新产品,打开市场新空间。从单一农业生产过程,到多途径开发拓展食物资源,再到不断延展产业链条,正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连江鲍鱼、宁德大黄鱼、漳州牡蛎、福清对虾……福建的“海洋牧歌”越唱越响亮,“蓝色粮仓”日益殷实。着眼未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衔接,走好特色路、打好特色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就一定能让百姓餐桌更丰富、吃得更健康。

  (作者为本报福建分社记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