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建推进林下食品产业集聚发展

土特产开拓大市场

本报记者 刘晓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5日   第 02 版)

  一场细雨过后,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旧县乡六墩村山雾朦胧。

  “走!上山挖笋去。”拂晓,林农李帮就扛着铲子上了山。

  踩着红褐色的泥土,每走几步就有一棵冒尖的雷笋。扒开落叶,斜铲泥土,手腕用力一撬,便得到一根筷子长短的雷笋。不一会儿,李帮背后的箩筐里就满满当当。

  山口大货车边,数十个竹箩筐排成长队。“这一片400亩林地都是我承包的,收成好时,亩产1吨竹笋,一年卖笋就有几十万元收入。”李帮说。

  清洗、烫煮、切块、入罐……数公里外的福建三信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年前完成技改的全自动竹笋罐头生产线上,来自松溪县各地的雷笋在这里被装好。“从入厂到装罐出厂,平均不到4小时。”公司办公室主任曾桂华介绍。

  坐拥121.9万亩林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松溪县生态资源禀赋优越。“过去本地没有食品加工企业,鲜笋采多了也卖不出去,眼睁睁看着笋长高、价变低,守着富山过穷日子。”李帮回忆道。

  近年来,福建紧盯市场需求,调整完善农村种植、养殖业结构,促进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了一批有特色、有品质、附加值高的生产基地。

  “我们合理利用林地空间、森林资源,大力推进林下种植、养殖等复合经营活动,挖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开发新型笋休闲食品和功能食品,构建竹笋预制菜、竹饮料等产品体系。”松溪县林业局局长陈永旻介绍。

  小竹笋做成大产业,离不开产业链拓展。“这种笋可以生吃,鲜得很!”手提一袋真空冰鲜笋,惊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逸平说。两年前,企业研发出“冰鲜笋”技术——竹笋经整形加工后投入零下42摄氏度的速冻线中锁鲜,再放入零下18摄氏度的冷库储存,鲜笋口感还原度可达95%。

  科技助力,松溪县笋食品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笋制品年生产能力超1.5万吨,产值超1.2亿元,成为福建省笋竹精深加工示范县。

  松溪县松源街道南门村的80后“新农人”何孔荣,这两年从事农产品电商销售:“消费者对药食同源的农产品很感兴趣,本地加工企业也不少,何不就地开发?”承包近400亩林地,一头扎进山里的何孔荣将精力放在了种植金线莲、红菇、紫灵芝、五指毛桃等特色农产品上。就地加工,提升价值,旗下“何家乐土特产”品牌走向省外,销路正旺。

  2023年,福建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3229万亩,产值达830亿元。“福建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林下经济,推进规模经营和立体复合经营,积极开发绿色森林食品,推进林下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福建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